当前位置:
首页>>展览信息>>展览预告>>文章内容

展览解读|万物生之龙凤崇拜

发布时间:2024-06-26   点击:866   来源:原创   作者:配置员

  龙和凤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从新石器时代的玉雕,到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再到明清时期的瓷器,龙凤纹就这样伴随着中华民族的成长一路走来,成为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吉祥符号。

图片1.png

  与兽面不同,龙纹、凤鸟纹多以侧视形象出现,且形态相似,或是长条蜿蜒状,或呈昂首卷尾状,可以通过观察口部进行区分:龙纹有明显的上下唇,凤鸟嘴巴为勾喙状。

图片2.png

  龙纹

图片3.png

  凤鸟纹


  【龙凤纹的演变】

  周朝“五爪天子、四爪诸侯、三爪大夫”;元之前的龙基本都为三爪;龙纹发展到明代,其艺术形象就已经定型化,多为四爪;清代完全程式化,最常见的是五爪龙。画龙的艺人总结了一套口诀:牛头、鹿角、虾眼、鹰爪、鱼鳞、蛇尾。

  商周时期凤的形象有很长的卷尾和粗长的腿爪。秦汉时凤与朱雀合二为一,凤尾较宽大。唐宋以后,凤的造型和风格向雍容、华贵转化,飘逸的卷尾重新取代了宽大的凤尾。元明清时期,形象固定下来,凤为作孔雀尾翎,或作卷草形。

  数千年来,龙凤形象在工艺美术的运用中不断发展变化,由简至繁,从古朴到华美,延续着人们对龙凤呈祥的浓浓情节。


  百闻不如一见,“万物生——古代动物造型与人文艺术展”为观众朋友们带来了许多装饰有龙凤纹的精美器物,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图片4.JPG

  嵌绿松石龙纹金环 春秋

  陕西华厦古代艺术博物馆藏

  该饰为金质,双龙共作环形互咬状,长唇做上卷凸折分叉,口吐长牙,角作“C”形,龙体饰以阴线并镶嵌绿松石,部分已脱落,背面平素。同类的镂空龙纹金环曾出土于梁带村芮国墓地27 号墓主人腰部,共6件,形制、大小相同。当是腰带的组成构件。

  金环的制作工艺为浇铸成型,采用了浮雕加镂空透雕的技法,其互吞龙身及长鼻獠牙特征显著,为春秋早期青铜器和玉器独有的形象设计。


图片5.JPG

  龙纹金饰 战国

  陕西华厦古代艺术博物馆藏

  器由两片镂空龙纹金箔包合而成,双龙相背,龙体屈曲对称,系模压剪裁而成,之后划以阴线纹饰。整器的造型来自战国组玉佩中的玉珩。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其龙纹与玉器中的“金村风格”高度一致,可为其标定较为准确的年代区间及应用情况。


图片6.jpg

  苍龙教子玉带钩 清

  武进博物馆藏

  带钩为长条形,龙首后曲为钩部,双目圆睁,宽鼻廓嘴,头顶双角。钩腹下有圆形钮,腹上透雕一条小螭龙,身体修长,与龙首对视寓意“苍龙教子”。

  带钩为白玉质,造型饱满古拙,雄浑大气,将两龙相顾传达的殷切之情表现得栩栩如生。


图片7.JPG

  错金银青铜凤 战国

  陕西华厦古代艺术博物馆藏

  此凤立颈张口,宽大的喙含住一短管状銎。宽额,双目圆凹,原应有嵌物,头侧生双耳,胸侧附有弯曲之双足。尾羽紧贴凤后颈上举,分为三支,中央平齐,两侧尖状向下弯卷。双翼自颈尾夹缝处生出,较为窄小,通体错以金银的羽毛及勾边。腹下有一孔,体中空,应是某种器物上的凤形流孔。

  它的设计玄妙,以压缩的方式将凤体藏起,但同时将凤足靠前贴及表现出凤翼,使人感觉到凤体的存在。将一个很难表现出全身的凤鸟形流完整地展现了出来,可谓绝佳的设计创意。加之富丽的金银错,给人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


图片8.JPG

  鎏金凤纹银簪 唐

  陕西华厦古代艺术博物馆藏

  银质,鎏金,簪体为双股,扁平状。簪首呈扇形,以镂空工艺做出鱼鳞纹状,中央有一凤,巨喙张口衔有一花,双翼舒展,体后拖花叶状长尾,通体錾以羽毛纹。

  此簪大气简约,镂工一丝不苟,凤鸟形体优美,细节表现精妙。唐代金银细工的水准由此可见一斑。以鸟首及逶迤的花叶状大尾特征来看,其应为中唐时期的产品。


图片9.JPG

  鎏金铜走龙 唐

  陕西华厦古代艺术博物馆藏

  该龙为铜质,通体鎏金,作行走状。昂首曲颈呈“S”形,瞪目张口露齿,顶生独角,尖耳,颈有鬃,其下有胜纹,体瘦,四肢修长,趾爪有力,肩生翼,锯齿状背脊,长尾后拖,末梢上卷,体饰鳞纹。此龙神态气宇轩昂,身形矫健俊美,透射出一种高贵的气质,绕于颈部胜纹则提示它更是一种吉祥的动物。


图片10.jpg

  展览时间:2024.6.8-9.17

  展览地点:武进博物馆临展厅2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