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展览信息>>展览预告>>文章内容

出发,去郑和时代!

发布时间:2023-01-18   点击:763   来源:原创   作者:周璞

明永乐至宣德年间,郑和率领庞大的船队扬帆出海,七下西洋,后到达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

从此中国人开始以空前的规模走向海洋,促成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发展到鼎盛,拉开了15世纪世界大航海时代的帷幕。

郑和时代,是一个怎样的时代?

让我们一起打开历史宝藏,走进郑和生活过的明初盛世。

 


展览海报.jpg

主办单位:南京市博物总馆 常州市武进区文体广电和旅游局

承办单位:南京市博物馆 武进博物馆

展览时间:2023.1.223.6

展览地点:武进博物馆二楼临展厅

 

南京是大明王朝的开国都城,也是郑和下西洋的始发地和大本营,南京地区丰富的出土文物和历史遗存,见证着郑和生活过的明初盛世,也记录着郑和下西洋的点滴踪迹。本次展览将集中展示百余件明初珍贵的历史文物,带领观众重温郑和远航的伟大壮举,再现郑和时代的辉煌景象。

第一单元  郑和使团

明朝永乐三年(1405),郑和率领27千多名舟师将士,组成了庞大的下西洋使团,带着“宣德化以怀柔远人”的使命驶向海洋。郑和使团中有才能卓越的统帅、经验丰富的水手、训练有素的士兵、精通外语的翻译、医术精湛的医生、维修船舶的工匠、观测天文的阴阳官、保障伙食的后勤,等等。面对充满未知和艰险的远航,使团众人各司其职,上下一心,以开放的胸怀、顽强的意志和敢为天下先的气魄,共同谱写了大明王朝的海上传奇。


郑和像.png

《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中的郑和像(右坐者为郑和)

明初常以宦官充任外交使者,代表皇帝出访四方宣谕赏赐。郑和使团的领导成员多为各级宦官,郑和及王景弘为正使太监,其下有副使监丞、少监、内监,随行的还有武官如都指挥、指挥、千户、百户,文官如舍人、郎中、序班、教谕、通事、阴阳、医官,以及工匠、杂役以至各级士卒。


王景弘地券拓片.png

王景弘地券拓片

王景弘,福建漳平人,以正使太监的身份多次参与下西洋活动,主要负责航海路线及船队管理等航海事务,是郑和航海的得力助手。宣德八年(1433),郑和在第七次下西洋的回程途中病逝于古里国,王景弘统率船队回归中国。次年,王景弘又奉命率船队出使苏门答腊,亦成功而返。


铜火铳.psd.png

铜火铳

火铳是一种以铜或铁铸成的管状射击火器,其铸管能耐较大膛压,可以填较多的火药和较重的弹丸,大大提高了火器的威力。明初军事行动上常使用火铳,永乐年间组建了专用火器的神机营,创造和发展了火铳同冷兵器相结合的战术。

 

第二单元 宝船遗踪

郑和组建起史无前例的大规模远航舰队,由200余艘不同用途、不同船型的远洋海船组成,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当属“宝船”。按照明代文献记载,宝船“大者长四十四丈四尺、阔一十八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木帆船。凭借先进的造船技术、过硬的船舶质量以及中国人千百年来积累的丰富的航海经验与知识,宝船队“云帆高张,昼夜星驰,涉彼狂澜,若履通衢”,顺利到达南洋、西亚及东非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完成了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郑和宝船复原图.png


郑和宝船复原图

宝船是郑和下西洋的主力船只,船型分为五千料、二千料和一千五百料等,其依据是2010年于南京江宁祖堂山南麓洪保墓出土的寿藏铭里提到的“乘大福号等五千料巨舶”,以及1936年于南京下关静海寺墙壁间发现的碑记中“永乐三年,将领官军乘驾二千料海船,并八橹船”“永乐七年,将领官军乘驾一千五百料海船,并八橹船”等记载。据船舶专家估算,五千料的海船排水量可达2700余吨。

木锤.psd.png

木锤

木锤是造船使用的工具。六作塘遗址出土了许多这样的木锤,其中一只木锤的锤头发现有“官”字铭文,证明了宝船厂官办官营的性质。

 

第三单元 盛世华彩

郑和所处的时代正值明王朝建立以后的全盛时期,强盛的综合国力奠定了当时中国在亚洲乃至世界领先的地位,成为郑和下西洋的坚实后盾。郑和下西洋无疑是明初盛世的华彩篇章,中国人开始以史无前例的规模走向海洋,中外文化交流达到空前的盛况。郑和的远航将中国先进文化传播至所到地区,而域外文化因素亦随之涌入中国,促使中华文明呈现出更加丰富多元的面貌,成就了永宣时期文化艺术的辉煌。

 

中国与亚非各国的海上交通与商贸往来在郑和时代达到了巅峰。郑和的船队以赏赐和贸易的方式向海外提供丝绸、瓷器等物品,船队到达哪里,承载着中国先进文化的丝绸、瓷器等就传播到哪里,郑和开拓的航路也因此被称为“丝瓷之路”。

青花折枝花果纹碗.psd.png青花折枝花果纹碗.psd.png

景德镇窑青花折枝花果纹碗

景德镇在明代崛起成为一代瓷都,最具代表性的产品便是享誉世界的青花瓷。郑和下西洋带来了活跃的对外贸易,不仅为青花瓷的生产提供了优质青料“苏泥渤青”,而且海外市场的扩大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中国瓷器制造业的发展,域外文化的流入更是丰富了青花瓷的器型和纹饰,使得青花瓷在明永乐、宣德时期进入了发展的黄金时代。这件瓷碗青花色调纯正深沉,碗壁内外皆饰有折枝花卉和瑞果纹饰。折枝或缠枝的花果纹饰是永宣青花瓷上常见的装饰题材,极具异国风情。

龙泉窑荷叶形盖罐.png


龙泉窑荷叶形盖罐

龙泉窑是中国南方地区著名的青瓷窑,主要分布在浙江龙泉一带,创烧于北宋,南宋时达到极盛。其青瓷釉色柔和凝润,尤其是南宋时创烧的粉青色釉和梅子青釉,历来被誉为青瓷釉色之美的典范。至明朝初年,龙泉窑产量仍然很大,一度烧制宫廷用瓷。明代早期的龙泉窑瓷器在海外地区也有大量出土,这与郑和下西洋的贸易活动有很大关联。

 

郑和七下西洋出色完成了联络各国君主、加强中外使节友好往来、开展官方贸易等使命,将灿烂辉煌的中华声名文物远播海外,又带回丰富的海外物产,极大增进中国人对世界的了解,推动了中外文明交流与融合发展。

金碗.psd.png


金碗

嵌蓝宝石金戒指.psd.png

嵌蓝宝石金戒指

 

郑和时代是一个昂扬向上的时代,是一个面向海洋的时代,是一个太平共享的时代。

回望郑和时代,感知郑和精神,体悟文明交流、互鉴、发展之要义,更好书写当今人类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历史新篇章。

 

20230112_161453.JPG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