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武博概述>>武博年度工作报告>>文章内容

常州市武进区博物馆2022年度工作计划

发布时间:2022-01-01   点击:977   来源:原创   作者:配置员

  2022年,武进博物馆将紧紧围绕“国际化智造名城、长三角中轴枢纽”的城市定位,积极贯彻“532”发展战略。以促进文旅融合发展为主题,以创建国家一级博物馆为总目标,对标创建要求,补短板强弱项,转变发展思路,创新工作方法,强化责任当担,积极发挥博物馆作为文化中枢的效能。主动融入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做好武进故事的讲述者、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创新发展的开拓者,加快将博物馆打造成为武进高质量文旅地标。

  一、夯实党建基础,抓好队伍建设。

  继续抓好党员干部职工的思想建设。持续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全面落实“三会一课”,持续推进思想建设、政治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以规范党内政治生活为核心,以夯实党支部工作为基础,牢固树立“党建+”理念,继续推进党建业务互融共进,发挥自身阵地优势和品牌影响力,大胆探索“自选动作”和“特色活动”。

  探索建立“武博红盟”党建联盟,以“一支部、一学校、一社区、一企业、一团体”为载体,通过组织共建、资源共享、队伍共育、发展共谋等多种形式,打造具有区域性影响力的“武博文化IP”。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进一步加强干部与专技两支队伍的建设,培养熟业务、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队伍。

  二、强化文物保护,加强学术研究。

  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高标准、严要求完成《武进博物馆春秋淹城独木舟保护修复》、《武进博物馆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武进博物馆春秋淹城展厅展陈改造提升》等省级、国家级专项资金扶持项目;同时,计划启动《武进博物馆馆藏纺织品保护修复》项目,全面推进文物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积极筹备建立科研实验室,建立符合国家一级馆评估标准的科研实验室,有效提升博物馆科研能力和水平。

  对标国家一级博物馆建设要求和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要求,继续进行馆藏参考品、名人遗物、展览捐赠作品等藏品的整理研究,进行数据采集及数据库建设,全面完善文物信息,做好藏品备案工作。同时,根据《常州市武进区博物馆藏品征集制度》,有序开展2022年文物征集工作。

  不断提升《武进文博》出刊质量及宣传作用,继续编纂、修订《武进袁氏名人研究》、《武进袁氏名人手迹》两本书刊,充分发挥其文化建设载体、对外宣传窗口和学术沟通交流的桥梁纽带作用。

  三、创新展教模式,打造特色品牌

  (一)打造原创展览品牌

  坚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继续走“专”和“精”的特色化、差异化发展路线,结合“常州文化旅游节”、“武进市民艺术节”等重大活动,引进高质量的文物特展。在重要时间节点举办品牌效应好、影响力广的原创特色展览。形成以通史陈列、专题陈列、原创展览、引进展览、外送展览为主的展览序列,构建特色化、多样化的展览体系。

  重点打造武进博物馆“城史·城事@武博”原创展览品牌,推出跨年展“瓷色繁荣——民盟中央美术院景德镇分院院藏展”,做好“于右任书法展”“狄卫星九体千字文展”等书画临时展览统筹安排,并配合做好展览布、撤展等相关工作。

  积极与常州高校开展联动建设,将临时展览送进学校,邀请高校教师走进博物馆,组织各类专家研讨会,共同开展学术研究,助力博物馆学术研究水平迈上新台阶。

  (二)打造博物馆课堂

  继续以建设“武博教育课程”为目标,围绕“浪漫春日”“七彩夏日”“高远秋日”“缤纷冬日”四大板块,开展“我们的节日”系列武博节日艺术课程、“你好,二十四节气”系列武博自然美育课程、“文物总动员”系列武博馆藏精品课程、“武博学堂”系列讲座、“第八届武博夏令营研学活动”等活动。发挥博物馆课程“以物说史、以史育人、以文化人”的重要意义。

  积极与广电大陆国际旅行社等第三方联合开展研学项目,将博物馆纳入精品旅游线路,以深厚文化积淀打造“不得不去”的特色博物馆景点。

  深入探索“展教”融合模式,深入发掘馆藏、特展文物的文化内涵,做好前期讲解词整理、中期配套活动策划和开展、后期扩大宣传的“一条龙”配套活动,助力教育活动迸发新的活力。

  搭建“双减”政策下文化场馆与学校教育之间的资源共享平台,打造形式多样的馆校合作模式,大力推动文化与素质教育的有机融合,做到“馆进校”、“校进馆”,为武进高质量发展贡献博物馆力量。

  创新开展“博物馆里的美术课”系列教育课程,面向社会公众,通过不同学科视角,针对不同年龄段的认知与需求,多方面地解析博物馆的奥秘,打造“博物馆里的课堂”系列活动。做好“武博学堂”专题系列讲座,全年计划开展讲座活动21场。

  (三)提升讲解水平

  鼓励讲解员积极参与馆内馆外、线上线下各项专业培训学习和省、市、区等各类讲解比赛,不断在实践中提升业务能力和水平;创新考核机制,拓宽考核广度,强化考核深度,推动技能考核常态化。

  在后疫情时期继续提供线上讲解服务,深挖馆藏文物背后的故事,追踪时事热点,利用微信公众号、官网等新媒体平台,做好做优线上讲解新模式。

  (四)加强志愿者队伍建设

  继续打造“武博龙城志愿者”“武博教育联盟志愿者”“小小文化守护者——武博小志愿者”等多层次的博物馆志愿者团队。充分发挥志愿者、博物馆之友的积极作用,使之成为博物馆发展的有效补充和有机整体。

  (五)打造特色文创产品

  依托馆藏文化资源,采取合作、授权、独立开发等方式,根据全年24场武博自然美育课程开发24款兼具艺术性和实用性、适应现代生活需要、符合市场消费需求的节气文创产品,推动教育活动与文创产品的碰撞和深度融合。

  加强与第三方文创公司合作开发,协助、督促“拾礼长廊”武博文创中心打造跨界“博物馆IP+”品牌,通过与商业中心、酒店等有影响力的第三方合作,全面提升博物馆文旅IP,打造“不得不买”武博文创产品。

  前往国内各大博览会、展销会、文创集市等活动考察学习和自主参展,扩大我馆文创的知名度与美誉度,让文创产品成为我馆宣传的“先行棋”。

  四、提高安全意识,抓好安防工作。

  坚持打造“平安武博”,牢固树立“万无一失、一失万无”的安全责任意识,做好消防、安防、灯光照明等诸多设备的维护、维修、更新工作。进一步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定期开展安全培训、应急疏散救援演练活动。积极争取上级资金,完成博物馆防网络入侵系统、门禁系统和消防广播系统升级改造。博物馆上线至社会单位消防管理平台,每日由专人开展消防巡查并打卡上传,全面保障博物馆安全运行。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