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资讯>>文章内容

微课堂|“牛年话牛”武博节日艺术课程

发布时间:2021-02-12   点击:1618   来源:原创   作者:周圣豪

 

欢迎大家走进武博节日艺术课程。

今天我们将带领大家一起“牛年话牛”!

 640.webp.jpg

与我们印象中劳苦功高的耕牛不同,牛最早其实是作为祭祀动物所使用的。在先秦时期,牛是最重要的祭祀贡品,也有着严格的等级规范。《礼记·曲礼下》云:“天子以牺牛,诸侯以肥牛,大夫以索牛,士以羊豕。”其中的牺牛就是指祭祀中使用的纯色牛,仅供天子使用。而牛肉更是不可多得的珍品,《礼记·王制》 中规定:“诸侯无故不杀牛。”即使是诸侯也只能在重要的祭祀活动后才能享用到牛肉。

青铜器是中国古代统治者地位尊卑和权力等级的象征,被誉为“国之重器”。在青铜器上我们经常能发现牛的身影,如江苏武进淹城遗址出土的牛首流青铜盉上装饰有牛首流,陕西岐山县贺家村出土的西周牛尊、清代圆明园十二兽首铜像中的牛首……由此可见,牛一直有着十分尊贵的地位。


在远古时期,牛不仅被作为祭祀动物,牛骨还被用来占卜,和我们的甲骨文更有着很深厚的联系。

以“牛”字为例,可以看到“牛”字形状在漫长的文字演变过程中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大家是否还可以辨识出牛字中的牛角呢?不仅如此,在文字中牛与其他事物的结合也往往体现了牛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就拿“物”字来说吧,“物”字既是形声字也是会意字,可以看到小篆中的“物”由“牛”的形与“勿”的声组成,而在甲骨文中, “物”字就像牛的头上放着一把刀,有着屠牛的意思。由于牛在农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作用,与猪羊鸡等牲畜家禽相比,牛的经济价值可就远远超过它的同类们。因此,牛在古代常常被作为财富的计量单位,而君王也常常赏赐牛作为礼物。

牛在农耕文明中的地位是一个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而在早期的农业活动中我们也见不到牛忙碌的身影。虽然早在远古时期就有牛被用于农业生产的痕迹,但也因为牛的祭祀重要性,牛耕也一直没有得到推广。从古代文献和考古资料来看,春秋时期出现了牛耕和铁农具,战国时期,牛耕有所推广。随着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推广和诸侯争霸的需要,农业作为立国之本的重要性得到了更清楚的认识,而各诸侯也大力推行农业发展以增强国力。相比于纯粹的人力,牛耕可以更深的耕地,提高了粮食的种植规模,和新的铁犁配合也大大降低了农民的负担和农业生产的难度。这个时期的农业发展被称为铁犁牛耕,而至此,牛成为了古代农业生产必不可少的一份子。

汉朝时农业生产理论和技术又有了进一步的提升,其中最显著的就是西汉农学家赵过。他不仅推广了代田法,也发明了两牛三人操作的耦犁和播种的耧车,大大造福了广大老百姓。之后又普及了两牛一人的耕作方式。唐朝出现了曲辕犁,由此带来的一牛一人的耕作方式开始步入千家万户,而人们对耕牛也产生了深厚的感情。随着农业的不断发展,牛被越来越紧密的与人类生活结合起来,可以说牛慢慢从崇高的祭祀动物成为了劳动人民最好的伙伴,也是维护社会经济稳定的重要一部分。

鞭春牛是我国新春期间的传统习俗,当立春来临之时,人们会用泥土还原牛的模型并在后面象征性鞭打来叫醒耕牛,预示着春耕的开始。古时的鞭牛仪式通常由地方官府组织,体现了官方对农业的重视,而鞭春牛活动也会和《春牛图》结合,有着广泛的宣传作用,提醒农民们春天的到来。鞭打春牛的职责由打扮成芒神的官员或者打扮成芒童的牧童所担任,代表着对来年丰收的期望,而春牛肚子内也会装满五谷杂粮,寓意着五谷丰登。事实上,春牛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泥土色,它的颜色会根据年月干支来决定,所以说春牛的颜色每年也各不相同。

 

牛代表了勤俭节约,任劳任怨的精神。虽然现代农业的机械化,把牛从耕地的职责中解放了出来,我们依然不能忘记千百年来他们的默默付出。在新年第一天,让我们向那些像牛一样辛勤付出的坚守岗位的各行各业工作者们表示敬意。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