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资讯>>文章内容

云上武博|“六尺巷”里的中华好家风

发布时间:2020-10-09   点击:2142   来源:原创   作者:王颖

微信截图_20201013144654.png

武进博物馆馆藏的这件四条屏,笔力雄浑厚重,结体宽博舒展,以方笔为主,采用楷体书写。是由近现代武进书法家许同章所作,内容讲述了清康熙年间六尺巷的故事。

安徽桐城张英(1637-1708)、张廷玉(1672-1755)是历史上有名的“父子宰相”。清康熙年间,张英官拜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学问优长。

张英一生廉俭礼让,德行操守为当世楷模。有关他“六尺巷”的故事,至今仍传颂乡里。张英老家桐城的老宅与吴家为邻,两家府邸之间有个空地,供双方来往交通使用。后来邻居吴家建房,要占用这个通道,张家不同意。官司打到县衙里,张家总管便立即写信到京城里告知张英,希望他写封信给县令关照一下。

张英看完信后,在原信上回复道:“ 千里求书为道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谁见当年秦始皇。"

家人收到书信喜不自禁,本以为张英一定有个妙计争到这三尺地,结果看到了一首打油诗,失望至极。但的确只有“让”这唯一的办法。总管立即吩咐让出三尺地来给邻居。邻居见了深感惭愧,便也让出了三尺地来,于是就留下六尺空地,由于这是双方礼让形成的巷道,从此便称之为“六尺巷”。六尺巷的故事传遍朝野,张英也倍受乡邻的称赞。

说起来,如此动人美好的“六尺巷”故事,为什么没有记载在史志或家谱之中呢?这就要说到张氏家族谦俭礼让的家风了。从张英一贯崇尚的隐德品质来看,不足为怪。据张氏宗谱记载,张氏三世祖张铎,“豪气俊迈,雅好济人困,为府掾吏多隐德”。默默奉献,不欲张扬,隐德乃张氏家族素有的价值观和处事风格。再比如张氏四世祖张鹏,“乡里有缓急辄济之,乡人罔不德公,公泊如也。”经常做好事,没有人知道或者夸奖,毫不在意。七世祖张士维,“性简澹渊静,无他嗜好,惟多积隐徳,不欲令人知”。八世祖张秉彝,同样是“生平多隐德,不以告人”。至于“六尺巷”故事的主人公九世祖张英,则以“老成勤慎”著称,康熙曾赞许他具有“古大夫之风”。据《清史稿.贤良列传》记载,“张英持躬平恕,不为苛急之行。” “凡所汲引,终身不言”。身为当朝宰辅,张英经常举荐人才出任官职,但从来不向他人提及,可见其胸怀之宽广。在这种隐德品格的影响下,张家与邻里相让三尺一事,没有告知他人或记录在家史中,似乎不难理解。

其实让地三尺,对于当时的张家,真的match只是一件小事。桐城紫来桥,又称良弼桥,就是张英之子张廷玉捐献千金而修筑,同时他的族弟张廷珖也捐助千金。该桥竣工之后,张家又有多人捐资,修筑起沿河堤岸,耗资巨大。而张英之父张秉彝,“人有称贷不能偿,即斥其券置之不问”。每当乡邻无力偿还借债时,便将欠据销毁一尽,从此不再索要。

张家人贤德的故事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六尺巷的故事里,张英随手挥就一首打油诗宽慰家人,这首诗不仅文字浅白通俗,而且意味幽默豁达,足可见张英对此事的态度,就是在劝导家人不必纠结于这等小事。

家    风

家风,又称门风,由古至今,“廉洁自律”在家风形成的过程中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家风正则后代正,家风淳则民心淳”。虽身居高位,张英为人却非常低调,相较于其他同僚,他的事迹却很少宣扬,正是受其家风影响。家风不仅是家庭伦理和家庭美德的集中体现,更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

张英撰写的家训《聪训斋语》,核心理念就是要求子孙廉俭礼让,做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他强调心乃自身之宝,为人要善良,不可生恶念,居官清廉乃分内之事,“为官第一要‘廉’,养廉之道,莫如能忍”。张氏父子优良家风绵泽后世,有清一代,先后出现“三世得谨”、“六代翰林”等人文盛况,有“门族清华,世代暮缨”之誉。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