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展览信息>>展览预告>>文章内容

三元及第:家国之梦与大运河文明传承 ——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馆藏文物展

发布时间:2020-08-10   点击:3400   来源:原创   作者:吴示昌

1.jpg

展览时间:2020年8月13日——9月11日

展览地点:武进博物馆特展厅

1300年科举历史长河中,曾产生出800多名状元、十万余名进士、百万余名举人,他们在改变自身命运的同时,胸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抱负,在中国的历史、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一部科举史,是无数古代士子追求家国之梦的奋斗史和励志史,更是华夏文明传承的记录者和传播者。而大运河作为科举时期最重要、最便利的交通方式,与科举文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运河文明对科举又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次展览从古代士子个人角度出发,带领观众们体验古代文人寒窗苦读、金榜题名、洞房花烛的完整人生历程,展现科举与运河相互影响下诞生的璀璨文明,愿您在展览中能有所收获,也祝福您能和古代的士子一样“三元及第”,梦想成真。

寒窗苦读 贡院赴考

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辛弃疾《送廓之秋试》

科举是古代通过设科考试来选拔优秀人才的一种选官制度,其创立于隋代,止于清末,为中国社会的发展培养了大量优秀的人才。

古代科举考试的考场一般设在县城、省城和京城,大部分士子要怀揣着梦想,离开自己的亲人和家乡,前往考试场所,一路上跋山涉水、风雨兼程。明清读书人需沿童试、乡试、会试、殿试的程序逐级应试,短则几年,长则数载,正所谓“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科举制度创立之后,科举及第成为家族获得社会地位的主要途径,家族会高度重视后代的读书应试,希望子弟们有朝一日能够金榜题名,入仕为官,光耀门楣,造福百姓。

考生习作卷(节用而爱人)

考生习作卷(邦有道 

7.jpg

四书集注

春风得意 金榜题名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登科后》

金榜题名、入仕为官是古代读书人的终生理想,也是个人、家族的巨大荣耀,更是成为一种社会的集体风尚。古代君王于科场之中博求俊彦,以为致治之具。

殿试是科举考试后举行传胪大典,皇帝宣布新科进士名次,后张挂金榜,状元带领新科进士们观榜,朝廷还会在礼部赐恩荣盛宴。明清时期于国子监内立进士题名碑,在上面镌刻进士的名字、籍贯、名次,这些对于参加科考的士子而言,是何等的荣耀和光鲜。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27岁成为进士后,就曾在曲江宴上写下了“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的慷慨诗句。

状元游街笔筒

状元及第窗栅

金玉良缘 洞房花烛

金风玉露一相逢,更胜却人间无数。——秦观《鹊桥仙》

“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是古代士子人生的两大喜事,新婚之喜被称为“小登科”,科考之喜被称为“大登科”,因为科举考试,也成就了中国历史上众多的才子佳人故事,如王实甫的《西厢记》讲述的就是张生应试高中状元后,与相国小姐崔莺莺历经波折,终于有情人都成眷属的故事。

"喜"字糕模

熊淇行书精品

鱼跃龙门铜镜

运河文明 流动科举

云阳上征去,两岸饶商贾——李白《丁督护歌》

大运河作为南北的交通大动脉,历史上曾起过“半天下之财赋,悉由此路而进”的巨大作用。大运河与科举制度两个看似无关的政策,却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

杏木雕花板(指日高升)

青花盘柱带把油灯

“三娘教子”瓷梅瓶一对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