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时期的武进是“龙兴”之地,一共出了十八位皇帝。萧氏家族崛起于南朝南兰陵(今武进),建立了齐、梁两代政权。因为这段历史,武进有了“齐梁故里”的别称。
萧道成
萧道成(427-482)字绍伯,小字斗将。南兰陵(今江苏常州西北)人。高祖父萧整,于东晋初年渡江南迁,居东晋侨置兰陵郡。其父承之与道成凭借刘裕继母萧氏疏属的身份,历仕军府僚佐,追随征讨,以功入仕。元嘉末至明帝间,道成逐渐显露头角。
元徽二年(474),江州刺史、桂阳王刘休范于仁上起兵,兵锋迅即抵达京师建康附近。时朝臣束手无策,萧道成沉着应对,他安排部将诈降于敌营,不久休范被斩,事变平息。道成以功迁中领军、南衮州刺史,与袁粲、禇渊、刘秉共同执政,号称“四贵”。昇明二年(478),已任太尉、骠骑大将军、录尚书事的萧道成再加大都督中外诸军事、太傅、领扬州牧,其子萧赜任江州刺史、萧嶷任中将军,刘宋灭亡已指日可待。
建元元年(479)四月,萧道成仿效刘裕,建“齐”代“宋”,史称齐高帝。自元嘉十七年(440)彭城王刘义康被贬于豫章,道成随其父承之受命领兵护卫起,至此近40年,大半生涯戎马倥偬,经历极其丰富。称帝后,南齐朝形成短暂的安定局面。他曾下诏:“援拯遗弊,革末反本,使公不专利,氓(民)无失业。”规定诸王皇子“悉不得营立屯邸,封略山湖。”又多次下诏减免赋税。不仅如此,还下令禁募部曲,安抚流民还乡,令各地修复学校,选拔人才,这些举措对稳定生产和社会秩序皆有积极作用。即位之前,道成曾言:“使我治天下十年,当使黄金与土同价。”显然,他在位虽短,但抱负不小,所下诏令的内容涉及南齐统治的各个方面,这些举措与遗言,虽未立见其成效,但毕竟使南齐朝有了良好的开端,尤其为其子、武帝萧赜的统治树立了较好的榜样。
萧衍
梁朝皇室与萧齐同属南兰陵萧整之后。创立者萧衍(464-549),字达叔,小字练儿。父顺之是萧整曾孙。萧衍早年生活在优裕的环境里,他热衷诗文学术,武帝永明间,出入竟陵王萧子良“西邸”,所与交游的文人群体号称“竟陵八友”。
梁武帝在位48年,是南北朝时期在位最久的皇帝,在中国古代众多的封建帝王中,尤以先后执掌朝政的明显反差而引人注目:他通过不懈努力创建萧梁王朝,但梁朝的统治亦断送于自己手中;他在位前期颇有励精图治的气象,于政治、经济不乏改革举措,社会局面亦称清平,但后期统治尤其是晚年之衰颓昏愦却又令人颇费思索。
萧衍统治前期,不断颁发除旧布新的诏令,围绕缓和矛盾、发展生产和改革朝政等目标采取多项措施,逐渐稳定梁朝统治。此外,针对宗室、贵族、官僚的封山固水,也注意调整土地占有关系,武帝又重视擢拔干吏之才。
对于职官、刑法等典章制度的改革,是梁武帝前期统治中比较引起关注的问题。以变更和增置名号、品级为主要内容的官制改革,为统治集团的权力再分配扩充了空间,宋齐以来士族内部结构因此发生了变化发展。
大通以后,武帝进入统治后期,衰败景象日益显现,最后竟陷于不可收拾的局面。其统治衰败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对贵族、官僚尤其是宗室子弟的宽纵。另一突出表现是“佞佛”,不仅使巨额钱财流入寺院,造成国家物资与财力的匮乏,更严重的是朝廷内外宗教思想弥漫,加剧了梁王朝的统治危机。
萧统
萧统(501—531),字德施,小字维摩,梁武帝萧衍的长子,梁天监元年(502)立为太子,死后谥“昭明”,世称“昭明太子”。死时,年仅31岁,葬安宁陵。他从小天资聪颖,读书一目十行,过目成诵。赋诗略思即成,不用修改。执法尚宽,许多犯法的人都得到从轻判处,所以“天下皆称仁”。
他于梁普通三年(522)招集文士编成的《文选》30卷,是我国辑录最早、规模最大的一部诗文总集,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独特的地位,选录从先秦到梁普通元年(520)共800年间130多位作家的754篇文章,按“事出于沉思,义归于翰藻”之标准,分为赋、诗等约39类,每一类又分多个子目,反映了萧统关于文章应“丽而不浮,典而不野”的文学主张。由于入选作品经过精心挑选,大多为文学史上的精品佳作,因此《文选》流行广泛,盛行不衰。该书经过唐初李善加以注释后,增加为60卷,更成为文人士子的必读之书。到了宋代,进一步流传为“文选烂,秀才半”的民间谚语。至近代,许多文人竞相研究《文选》而形成一门“选学”,足见此书影响之深远。
萧统在顾山编纂《文选》时,为纪念慧娘(宫门一入深似海,从此萧郎是路人)手植的两株红豆树,数百年后倏然合抱,树干并为一体,上枝仍分之为二。唐人王维见此树有感而发,写下了《红豆诗》:“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尔后,红豆词、红豆曲、红豆歌,一直吟唱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