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学术研究>>文物研究>>文章内容

聚鼎 聚力 聚气———“鼎盛中华——中国鼎文化展”的多重创新实践

发布时间:2014-02-25   点击:790   来源:转载   作者:佚名

聚鼎 聚力 聚气———“鼎盛中华——中国鼎文化展”的多重创新实践
                                   聚鼎 聚力 聚气———“鼎盛中华——中国鼎文化展”的多重创新实践
       1月5日,由河南博物院主办的“鼎盛中华—中国鼎文化展”完美收关。3个多月的时间内,观众量达到70余万次,中央电视台、河南卫视、《河南日报》《光明日报》《大公报》等多家媒体对该展览报道近200次。在北京、郑州、安阳、洛阳、开封、信阳、成都、济南等10余个城市近百个学校社区进行了图片展览。展览期间举办了讲座、研讨会、观众互动活动数百场,近50位全国知名学者撰文研讨鼎文化,鼎文化产品设计大赛收到投稿1400多件套。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司长段勇认为,该展览在丰富的文物资料和严谨的学术研究基础上,以实物展览为主题、以图片展览为辅助、虚拟展览为延伸、学术讲座和创意设计大赛为深化,多层次、多角度解释了鼎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呈现给观众一个具有视觉冲击力、艺术感染力和学术渗透力的文化盛宴。

                                    从“三贴近”到“鼎盛中华展”——理论到实践的深化
      
2003年,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同志到河南博物院考察, 首次提出“三贴近”的重要指示, 河南博物院作为“三贴近”试点单位,认真学习、深入研究 , “三贴近”的实践过程也是河南博物院对博物馆工作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的逐步深化的过程。为做好“三贴近”工作,博物院先后九次与社会各界召开座谈会,布置了六大专题研究课题,召开了“藏品研究与陈列展览”学术研讨会,通过广泛的社会调查和深入的学术研究,河南博物院提升了对博物馆工作的社会感知和理论认知。为此提出了以原创系列展为龙头,以中原文明为核心,以资源整合为手段,以扩大影响为目的的创新发展思路。几年来,河南博物院围绕“文明向心力”系列展,先后推出了“青铜文明 中原瑰宝”“中国屋檐下”“华夏古乐”“匈奴与中原”“鼎盛中华”等多个具有显著中原文化特色的原创类展览和集科学性、趣味性为一体的社会教育活动,受到广泛关注。 
       此次鼎盛中华策展,选取具有中华文化共性的“鼎”作为主要的展示载体,发掘鼎所具有的考古学、历史学及社会学价值,在阐释“鼎与中国”的关系的同时,突出鼎在整个中华文化发展、变迁过程中所处的重要地位,不仅揭示了鼎的历史价值,更重要的是,展示了“鼎”所包含的和谐有序、德之表征、革新进取等文化属性,突出了鼎的当代价值。

                                           整合资源  深度合作——展览成功的秘诀 
       “鼎盛中华展”的成功举办,得益于在展览的策划、研究、筹备、运作过程中广泛利用各种资源,深度交流合作。2012年6月河南博物院把研究和展示鼎文化作为一项重要课题,并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合作,派课题组赴北大一年,在北大教授的指导下共同策划、研究。“鼎盛中华展”依托北京大学丰富的学术资源,以科研为先导。一年多来潜心研究鼎的历史与文化,研究博物馆展陈与社会服务的新方法、新形式。在取得初步成果的基础上,形成展陈大纲与整体设计方案,确保了展览内容和形式的科学性。同时,博物院积极探索在展览中专业性和知识性、学术性和趣味性、科学性和观赏性相结合的道路。另一方面,增强新形势下的博物馆馆际合作趋势。 此次鼎盛中华展览整合国内近二十家文博单位的文物资源进行集中展示,来自不同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大克鼎、小克鼎、大禾人面鼎、作宝鼎、牛鼎、王子午鼎等悉数亮相,呈给观众一场视觉盛宴,可以说是近年来馆际展开充分合作的又一体现。博物馆间互通有无,资源共享不仅可以给当地观众带来实惠,同时也推介了区域特色文化,加深观众对于多元性文化的体会。展览举办过程中还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协助,北大资源集团、河南田野文化公司、郑州创意装饰公司出资帮助图片展在河南与全国的推广和展览形象片的制作。河南省美协积极协助鼎文化创意设计大赛,使大赛成果丰硕。

                                    以器载道  透物见人——展览内容与形式的创意思考

       为系统展现“鼎”这一厚重历史文化,充分发掘其丰富内涵,展览从选题、定位、立意到最终实施,前后召开五次专家论证会。展览力图透过物的表面,深挖其背后的历史内涵、文化内涵,达到由器而道的提升。 

       展览按照鼎的产生和发展的历史线索,分成“鼎之初现” “华夏定鼎” “方国族氏” “钟鸣鼎食” “问鼎中原” “革故鼎新” “鼎盛中华”七个部分作为展览的基本框架,结构分明,脉络清晰,从最原始的陶鼎、国之重器的铜鼎,直到今天民族团结鼎、世纪宝鼎等,再现鼎在中国历史上的使用与演变,揭示鼎由炊具发展为礼器,进而成为国家政权的象征,并通过革故鼎新最终上升为文化符号的发展历程。全面体现了鼎的唯一性、代表性、历史性、艺术性,彰显了鼎蕴含的和谐有序、德之表征、韧性包容和革新进取多重内涵。揭示了薪火相传的鼎文化,已深深植根于传统文化之中,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表征。

       陈列形式设计很好地阐释了内容主题。如第一部分“鼎之初现”,设计者将展厅分隔出一个独立空间,兼具序厅的功能。进入该厅,观众首先通过六分钟的“问鼎”形象片,了解“鼎”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这样,对一进入展厅的参观者产生一种强烈的精神感召,激发参观者对展览主题心理上的亲近感。接着,用一整面墙以不同的色块喷绘出《说文解字》《子夏易传》《左传·宣公三年》等对鼎的解读。在对文物的展示上,把最早的一件红陶鼎放在该空间的中心进行重点展示,来自中原、山东半岛、汉水流域、江浙地区等不同区域的新石器时代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陶鼎,按区域组合在一起,并将鼎所在的史前考古学文化的知识点作为背板,不同的考古学文化以不同的色块区分开来,形式设计进一步深化了展示内容,更加体现了陶鼎的产生与传播使用,以及文明产生之前的古代族团之间的交流与融合过程。

       环境设计朴拙浑厚,简洁大气。为了在设计中既表现出鼎文化神秘、厚重的色彩,使观众不产生太过压抑凝重的感觉,设计人员将墙面色彩处理成以暖灰色为主,融入吉祥的“中国红”,并加以青铜器中造型诡异又生动的“兽面”做点缀。根据七个部分所要表达的不同内容,各部分的段首色彩统一中又稍有变化,诠释华夏历史长河中不同时期鼎的特质。展览采用多重组合的方式,重要展品都采用独立柜并冠以主题语,便于观众理解和阅读,展线注重秩序感和仪式感,郑州商代铜器窖藏、新郑九鼎八簋等成套展品采取大通柜组合展出,场面震撼。

 
                                 全程跟踪  合力推广——展览宣传全方位立体化

       展览筹备之初,中央电视台、《大河报》就派记者跟踪报道。新闻记者不仅全程记录展览筹备和研讨的每一阶段为以后的宣传收集资料,而且还以敏锐的新闻视角还为博物院的宣传工作出谋划策。博物院针对展览内容整理了培训资源包,对电视、平面、网络各媒体进行培训。 河南卫视、《大河报》、河南文化网三家媒体从展品运输到展览对外开放全程跟踪报道。中央电视台、艺术中国在展览的不同重要节点跟踪报道。与此同时城市阅报栏、公交车体、社区和学校海报等各种宣传载体进行宣传。多种宣传手段、各类宣传平台协同作战,进行立体、连续、生动的报道。一时间“鼎盛中华”“楚地寻鼎”“克鼎兄弟中原团聚”等关键词流传在街头巷尾,全国网友纷纷关注,展览吸引了全社会的目光。

        运送文物阶段,河南卫视和 大河报记者不辞辛劳,深入运输第一线,向公众揭秘国宝的交接运输过程,同时也向公众传递博物馆工作的责任、使命和艰辛,推进了博物馆社会化进程。展览过程中,博物院还利用网络、微博、微信、手机报、二维码扫描等各类宣传资源,围绕热点和亮点,形成全方位立体化宣传格局,为公众提供文化活动信息,实现与公众互动。

 
                                突破围墙  走入社会—— 网上展、图片展为辅助的展览格局

       展览创意筹备阶段,河南博物院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双方就商定将展览办成以文物展示为主体,网上展览、图片展览为补充,突破博物馆的围墙,让图片展在全国不同的城市上百所学校和社区展出,形成一个覆盖面广的文化品牌活动 。  

       河南博物院社教工作人员结合 “鼎盛中华图片展”和学校特点,通过“鼎鼎大名——国宝篇” “鼎与华夏——中原篇” “制礼作乐——礼乐篇” “铸鼎象物——纹饰篇” “吉金铸史——典故篇” “攻金铸鼎——科技篇” “鼎立中华——时代篇”等7部分30幅展板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深入解读“鼎”的不同文化内涵。“中国鼎文化图片展”在北大资源集团、河南田野文化公司、郑州创意装饰公司的协助下,于去年11月18日举办启动仪式,之后陆续在郑州、开封、洛阳、安阳以及北京、成都等省市相继推出。由河南博物院志愿者组成的宣讲团携带图片展讲解资源包,深入各地图片展览一线,就地招募讲解志愿者,就地进行培训。一位博物院志愿者说:讲解志愿者招募这一行动让展览落地生根。作为展览的延伸,图片展突出了博物馆的公益属性,强化了博物馆服务功能,增强了博物馆的发展活力。

       与此同时河南博物院网站推出了网上展览,不仅按照展览的七个部分原本表现展览内容,而且利用网络优势制作三维展厅,公众可以在网上身临其境,漫游展厅,网站还进行各种知识链接,丰富展品信息,实现网络互动。

 
                                由“单品”到“套装”——展览教育互动活动系列化

       鼎盛中华——中国鼎文化展在以往教育模式基础之上,一改“单品”互动的状态,研究展品内涵,围绕鼎文化开发出7个系列的互动活动。

       在鼎盛中华展厅专属互动区和历史教室,开展有“鼎”与记忆——纪念印章、“鼎”与中国——展览掌中宝、“鼎”有乾坤——古鼎拼接、“鼎”有大象——文物拼图、古鼎“印”象——模印古鼎、“与大禾人面比美”——模板拍照、巡“鼎”之旅——主题参观等7个系列的互动活动,未成年人走进博物馆可以看鼎、听鼎、拓鼎、塑鼎、画鼎、拼鼎、书鼎、说鼎、拍鼎。在家长和工作人员的帮助下,未成年人写写画画、听听说说、拼拼捏捏、涂涂抹抹,伴随着一个个充满童趣作品的诞生,鼎的名字和内涵,形状和质地,博物馆的作用也深深地留在了每个家庭的记忆深处。最后每个参与者均有机会将自己的各类作品进行编纂、整理,举办属于自己的展览。1440个家庭参与了系列活动,大家普遍反应,这种系列活动简直就是一份“博物馆使用说明”,能够吸引孩子主动学习,能够给孩子提供正能量,培养了以家庭为单位的社会团体“使用”博物馆的能力和习惯。

       展览进行过程中博物院利用各种传播手段深入解读鼎与历史,鼎与文化的深刻内涵。7场专题讲座,10多场河南电视台传承栏目的系列访谈,将展览文物背后的知识、文化、精神、思考引向深入。


                       走出拟古  鼓励创新——“鼎文化产品创意设计大赛”开拓现代鼎文化

       多年来,河南博物馆一直致力于把博物馆带回家的理念,推广博物馆文化和古代文化的现代化,每年举办一届博物馆文化产品创意设计大赛,通过大赛使设计者和社会公众加深对传统文化和文物的理解,并进行符合时代特点的复活和创新。结合“鼎盛中华”展,河南博物院以鼎为设计元素,扩大大赛的影响与规模,由河南省文物局和河南省美协主办,河南博物院承办的“鼎文化产品创意设计大赛”伴随展览开幕式同时推出。大赛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参与。参与者涉及全国博物馆文化产品研发单位和个人、艺术领域工作者、专业设计人员、艺术院校师生、设计爱好者,大赛收到的作品包括贵金属、玉器、服饰、木器、小家电、文具、茶具、图书等多种类别共1413件(套)。大家在设计的同时,认识了过去,设计了今天,创意了未来。

 
                                深入研讨  深化认识——举办“鼎与中华文明”学术研讨会

       举办“鼎盛中华”展的过程是对鼎的认识加深的过程,是对鼎文化宣传与普及的过程。从一个展览,到一个议题,到多学科研究,鼎文化的学术延伸无疑将会使一个展览结出深度的认识成果和持续的科研探索。基于这样的思考,河南博物院与北京大学中国考古研究中心于2013年12月20日至22日召开了“鼎与中华文明学术研讨会”。这是首次围绕鼎这一主题展开的讨论,会议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参与。来自大学、博物馆和科研机构的50多位学者提交的论文涵盖了鼎的考古学、鼎的器物学、鼎的史料学、鼎的铸造、鼎与礼制、鼎与中华传统文化等多项议题。与会代表围绕议题展开深入、全面的学术讨论与交流,在这一平台上新观点相互碰撞、新资料相继发布,对鼎文化的认识提高到了更高、更新的境界。

       鼎盛中华展览不仅使公众了解和认识了鼎的历史与文化,更重要的是展览传播了一体多元的华夏文明的内在动力与机制,宣传了鼎文化的当代价值,鼓励了文化创新,达到了传播正能量,聚华夏正气的目的。(林晓平  陶亮)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