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学术研究>>文物研究>>文章内容

非洲木雕作品精粹

发布时间:2014-09-11   点击:3474   来源:转载   作者:佚名

非洲木雕作品精粹
非洲木雕作品精粹
       
       非洲——辽阔而神奇的土地,充满着原始野性的魅力。非洲艺术简约、传神地反映除了人与自然、人与动物的关系并具有强烈的“原创性”。在非洲纷繁的艺术门类中,雕刻艺术无疑是一颗璀璨的明星。木雕作为非洲雕刻的主要载体,它的地位如石雕于欧洲,陶瓷于中国。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非洲雕刻艺术精品展”是从谢燕申先生捐赠的非洲雕刻艺术品中遴选出近600件雕像、面具、顶饰和生活用品举办的展览。展品主要产自撒哈拉沙漠以南的中非和西非地区,类型多样,风格各异,既不乏写实性,又有恰到好处的夸张变形和强有力的节奏,有着感人至深的原始、粗犷之美。
   一、 心灵的寄托——雕像
  非洲雕像数量众多,类型丰富,是非洲人表达宗教情绪和满足心灵诉求的载体,注重的是社会共同体的非个性化的情感流露,反映的是人们对未知世界的认识和历史沉淀的处世价值观。
   1.  《跪姿捧钵的母与子》
  这是尼日利亚约鲁巴族的木雕像。女子在左侧屈膝跪着,她有着高发髻,乳房前冲,身上布满美丽的纹身。面容具有典型的非洲妇女的特征,面庞宽阔,嘴唇丰满,一双杏核大眼,面颊上还有约鲁巴族人常见的三道划痕。她的手上正虔诚地捧着一个精致的钵。有的学者认为,钵是用来盛装王室祭品的;也可以放可乐果,在招待贵宾的时候使用;平时还能盛放占卜用的棕榈子。有趣的是,女子的背上有一个小孩子,双脚使劲地勾住母亲的腰,仿佛正在侧首玩耍。根据考证,这是女子应该是非洲人非常崇信的一位神的信使欧鲁米耶,她常以传统的恭敬跪姿出现在各种重要的宗教场合。
  对生育的渴望和对母性的敬仰是非洲社会普遍流行的习俗。在非洲,由于生产力较低,劳动力缺乏,所以多子女是无上的荣耀,而母亲则是生命产生的源泉,因此“母与子”成为非洲雕像中常见的题材。这件雕塑雕刻细腻,对女性形象的塑造非常大胆,微翘的臀部、丰满的乳房、提起的腹部等,动静相宜,在展现母子间浓浓生活气息的同时,也传达着约鲁巴族人对母性的崇拜和对生育的渴望。
   2.  《伊费王后头像》
  伊费雕刻题材内容多是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主要是国王、王后、贵族等,突出表现了王室高贵与神圣不可侵犯的统治地位;就形象刻画而言,作品脸部的结构十分准确,耳朵、眼睛和嘴唇的造型优美协调,使点、线、面三者关系处理得恰到好处,表现出非洲黑人妇女面部特征鲜明、清秀、俊美的特点,同时面部带有忧郁、沉思的神色。那些覆盖在整个面部的纤细刺花纵纹,并未妨碍对整个人精神面貌的刻画。这种处理手法是非洲雕像艺术的特点之一。额头周围有很多小孔,据推测应该是用来垂挂装饰品的。
   3.  一组木雕《骑马的酋长二夫人》、《骑马的酋长》和《骑马的酋长大夫人》
  这一组作品向我们展现的是酋长和酋长的两位夫人骑马出行的场面。木雕都涂抹上油彩,突出各个人物的特点。酋长位于中间,大夫人和二夫人一左一右,他们双手放在双膝上,仪态凛然,高贵而肃穆。酋长的身躯十分健壮并涂抹上黑色,给人一种力量感。再来看看他的面部特征,面部被涂成了白色,下巴处留有一撮胡须,两个大耳朵格外引人注目。他和两位夫人一样,被雕出了一根根乌亮的发丝、炯炯有神的眼睛,清晰而逼真,显示出了雕刻者高超的镌刻功夫。在他们的面庞上,我们还能看到很多条状、方格状花纹,象征着酋长一家高贵的身份。三匹小马也像受过训练一样,恭敬而谦卑地低着头,更加衬托出酋长一家的绝对权威。
  非洲历史上的酋长是部落的首领,拥有很多方面的权威,是让人望而生畏又神秘莫测的人物。
   二、舞动的神灵——面具
  如果把非洲木雕比作一首长诗的话,面具则是其中最精彩和最吸引人的篇章。非洲人的木雕面具千姿百态、抽象古怪,寓含着非洲各族人民的传统信仰和原始的思维观念,也在纯朴、稚拙中表现出一种严峻的美。
   4.  《荡秋千彩色盔式面具》
  面具艺术在非洲具有悠久的历史,种类繁多,难以计数。面具是用木料、骨质、金属,或者把它们和皮革、头发、兽毛、羽毛、植物纤维、贝壳、串珠等附加物配合起来制成的,无论是在宗教礼仪还是艺术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这件盔式面具高50厘米,结构复杂。人物的脖颈粗大,嘴唇圆润丰满,两只眼睛呈杏核状圆睁着,瞳孔突出。仔细看会发现,面颊两侧各有三道黑色纹饰,象征着富有和美好,这也是约鲁巴族雕像、面具中常见的特征。在约鲁巴社会中,人们相信妇女是强劲有力的。据说这类格勒勒面具表现的就是长期以来控制这一地区绝大部分贸易的女人,顶部镂空的雕饰则显示的是女人各种非凡的能力。这件面具的顶部装饰着表情丰富的男性人物雕像和两只色彩绚丽的大鸟,男人似在荡秋千,可能和部族的宗教仪式有着密切的关系。
   三、别样的装饰——建筑构建和生活用品
  雕刻艺术深深扎根于非洲人的日常生活中,无论是棚柱、门板、窗板,还是日常生活用品,它们都要精雕细琢。非洲人使用雕刻装饰生活的过程,也是强调社会规则、表现部族精神和抒发内心情感的过程。不同形象和宗教寓意的人物、动物、纹饰被杰出的艺术家大小错落、有条不紊地并置在一起,造型饱满而充满张力,雕刻手法简练而朴拙,既具有排兵布阵般的大气雄壮,也不乏精巧细致的构思,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颇具韵味的审美感受,流露出创作上的自由性和个体的现实意义。
   5.  《男女割礼凳》
  这是科特迪瓦丹族的木雕。非洲割礼的习俗已有4000多年历史,在非洲黑人各组的传统观念里,人生划分为若干个自然阶段,当一个儿童达到成年年龄时,要通过成年仪式,成为部落的正式成员。在非洲,为数众多的部族往往在成年仪式中,伴随有躯体的损毁,割礼就是其中一种。许多部族,将割礼作为成年仪式的一部分。当男孩、女孩完成割礼之后,便被视为部落的正式成员,标志着进入到新的阶层。割礼作为一种具有社会功能的仪式,非洲众多部族都十分重视。割礼凳为一男一女,背对背的跪姿形象,手臂向上托举。给人一种庄重的感觉。
   6.  《三面具蜥蜴浮雕门板》
   这是科特迪瓦鲍勒族的木雕。鲍勒族是科特迪瓦最大的部族之一。在鲍勒族的雕刻中,没有死亡的恐怖感和恶魔的恐惧形象,没有悲伤情感的抒发,象征寓意的装饰风格代替了罪恶恐惧的野兽形象。
  门板是非洲雕刻中一道靓丽的风景,世上没有哪个民族的门板雕刻如此耐人寻味。不同形象和寓意的人物、动物、纹饰被杰出的雕刻家大小错落、有条不紊地并置在一起,构图饱满而充满张力,雕刻手法简练而朴拙。  
  随着历史的发展,非洲古老的木雕艺术中的神秘感和恐惧感在减少,着力表现纯朴的民俗民风的木雕艺术已迅速发展起来,更增添了装饰趣味。木头是容易腐朽的,然而非洲的每个匠师却以最接近于象征主义的复杂手法和让人难以理解的观念和意图为这颗人类历史上璀璨的“黑色明珠”铺建着一条永不腐朽的康庄大道。
  中国和非洲都拥有古老的文明和灿烂的文化艺术。在中非传统友谊日益增进、人文交流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有众多“无名”的伟大艺术家通过“非洲木雕”这个充满神奇与灵性的“人类艺术瑰宝”架起了两国沟通的桥梁。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