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代崛起于北宋晚期,1115年建国。前后历经十帝一百二十年,鼎盛时期曾一度统治大半个中国,并与南宋长期对峙。金、宋之间,既有战争对立,更多的是和平相处,双方互通有无,取长补短。女真人与其他兄弟民族携手努力,共同创造了灿烂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以铜镜为例,在女真族建立的金代,铜镜虽有不少是模仿前代做工,但在工艺手段、审美特色上,也处处彰显着时代特色,显示了女真民族特有的内涵魅力。本文选取山东博物馆藏的几枚铜镜,简介如下。
1. 金大定通宝钱纹铜镜两枚。两枚镜子形制基本相同。图示的这枚为山东新泰出土,涝坡村刘实兴捐献,1994年入藏。圆形,直径11.93厘米,重205克。镜面光素,镜中心为一桥钮,桥钮外饰一周连珠纹。五枚圆形方孔“大定通宝”与五朵宝相花相间环列,外围以一周连珠纹相呼应。素卷缘。“大定通宝”钱纹,楷体书写,钱文工整。
另一枚直径12厘米,重191克。前齐鲁大学移交,省文管会接收,1953年入藏。
2. 金承安四年铜镜两枚。两枚镜子形制基本相同。图示的这枚为山东省文管会移交,1953年入藏。素缘,镜体轻薄,边缘上卷,直径8.8厘米,重100克。圆形,圆钮,一周凸弦纹将镜背分为内外两个区。内区饰浮雕四兽同向绕镜钮奔驰,其间点缀葡萄;外圈为:“承安四年上元日,陕西东运司官造,监造录事任(花押一),提控运司高(花押一)”铭文题记。
另一枚直径8.8厘米,重105克,为山东出土,前齐鲁大学移交,1953年入藏。
3. 金达摩渡海铜镜。德县出土,1955年入藏。直径13.8厘米,重452克。圆形,圆钮,边为外向连弧。镜背海浪翻滚,钮右侧达摩秃顶,宽额,粗眉,耳硕大,身披袈裟,脚踏一物,在汹涌澎湃的海中踏浪前行,海风吹起了他的斗笠,他忙伸手去抓;钮左侧海浪里一片云雾升腾起一座庙宇状建筑物。镜缘处刻划有“大兴县官(花押一)”题记。
4.金吴牛望月铜镜。山东省文管会移交,1953年入藏。直径17.5厘米,重1293克。圆形,圆钮,钮外波涛起伏,天上流云托一弯新月,烟云映带,祥云缭绕,下部岸边花草丛中,卧有一头长尾、颈系飘带的牛,在翘首望月。钮两侧各有一仙女飞跃在浩渺的水面上,双手托宝盘、灵芝等物。镜缘刻划有“泰和四年”等题记。
以上铜镜,是山东博物馆收藏铜镜的一部分。金代铜镜,形式多样,纹饰精美。两枚大定通宝钱纹铜镜,图案别致,工艺简洁,立体感十足。大定是金世宗完颜雍(1161年─1189年)的年号。大定年间是金朝中兴时期,经过金世宗的改革,社会出现了少有的安定局面。这两枚铜镜不但彰显着鲜明的时代风格,而且以年号钱纹做铜镜的图案,在中国铜镜史上也比较罕见。
金代时期,铜矿资源紧缺,再加上统治阶级为防民众反叛,所以实行严厉的“铜禁”政策。当时,各处手工业作坊必须经过官府专门部门批准签押后才能使用铜。铜镜一般由官府铸造,并在镜背边缘刻上铸造地点和衙署名称,即使是民间原有的铜镜,一般也须官府检验刻字方可使用。最完备的刻字包括铸镜的时间;检验该铜镜的路、府、州、县等名称,铸镜官府名称、官衔、姓氏;标明铜镜重量;末尾有花押。像承安四年的兽纹铜镜,就有“承安四年上元日,陕西东运司官造,监造录事任(花押一),提控运司高(花押一)”的印记。承安,是金章宗(公元1168-1208年)的年号,承安四年为公元1199年,上元日为正月十五日。德县出土的圆形达摩渡海铜镜。镜缘处刻划“大兴县官(花押一)”题记,显然也为金代官方所铸。金代前期,这种由官府监造,并有花押的纪年铜镜在当时比较流行,它们是铜禁政策的真实记录,更是宋金军事对峙的缩影,也成为当代鉴定金代铜镜重要的特点。在人物故事镜方面,吴牛望月镜构图满而不塞,画面祥和静谧,富有诗情画意,象征着北方游牧民族文化与中原汉文化的完美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