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学术研究>>文物研究>>文章内容

雕漆水烟筒上的艺术密码

发布时间:2013-08-01   点击:1129   来源:转载   作者:殷生岳

       去年,我在常州兰陵古玩市场看到一把雕漆水烟筒,这是我收藏水烟筒以来第一次见到的品种。与常见的白铜、红铜、镶牙骨、镶竹木等品种相比,雕漆工艺的水烟筒十分罕见。我请店老板从柜中取出,上手反复细看,这件水烟筒底托、烟杆为四方型,材质为银白铜,烟托为铜胎雕漆。枣红色的漆胎上,雕刻了四句诗文:“春寒不定斑斑雨,宿醉难禁滟滟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烟托侧面刻一丛翠竹,另一侧面刻“大吉祥”等几行金文。整件烟筒品相完好、做工精细,落款“汉镇杨兴发造”。询问价格,店主伸出一根手指。我面对五位数的开价,一是囊中羞涩,一时拿不出这笔闲钱来,二是超出心理价位太多,感到价钱有点辣。我只得将烟筒默然送还,黯然离去。
       收藏迷们都有一个通病,那就是心仪一件藏品,比害相思病还厉害。犹如“金瓶梅”里那句歪词:“妻不如妾、妾不如偷、偷不如偷不着”。家中烟筒三、四百,差这么一件却似丢了魂一样难受。后来我隔三差五地又去看了好几回,与店老板拉家常、套近乎。自己不下手,又怕被别人买了去,那种牵肠挂肚真是一言难尽。将近年底,我的一位朋友帮我出手了一枚铜镜,我终于取回了这把水烟筒。这把水烟筒高37厘米,托宽9厘米,高8.5厘米,厚3.5厘米,重579克。从其形制、落款分析,应是清代物品。
       雕漆工艺和其他的传统艺术一样,有其自身的发展和风格演变过程。史料记载,雕漆始于唐代,兴于宋、元,盛于明、清。雕漆有金属胎和非金属胎两种,雕漆的颜色有红、黑、黄、绿等多种色彩,其中以红为主,所以雕漆又叫“剔红”。 清代的雕漆工艺品,大多数是在乾隆和嘉庆年间所制。乾隆皇帝喜爱雕漆制品,因此,大力提倡生产雕漆产品。宫廷所用的雕漆品种繁多,这样雕漆生产便在乾隆时期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局面。雕漆在雕刻技艺上有平雕、浮雕、镂空雕、立体圆雕。雕漆产品的生产周期较长,多数产品从设计到出厂要半年时间,高档产品则需要两、三年的时间。这是由于在雕刻以前,需将调配好的漆料反复多层地涂在胎型上,待漆半干时(由液体变成固体),才可用刀在上面雕刻出各种图案、纹样,并衬托以各种精美的锦纹,使漆层具有浮雕效果。由于所用漆色和技法不同,雕漆分别有剔红、剔黄、剔黑、剔彩、剔犀之称。制造雕漆漆器的主要原料是大漆,又名生漆、土漆、天然漆、中国漆,是从漆树上割取下来的浅灰白色液体树汁。漆树野生,在我国生长区域广泛。生漆干燥后具有抗热、耐酸、耐碱、耐潮、耐磨等天然优良特性;干涸后具有柔和的光泽,显得明润古朴、极具韵味。在原生漆的基础上进行加工,可以得到制作漆器需要的各种漆料。雕漆的品种有上千种,主要有瓶、罐、盒、盘、烟具、茶具、酒具、家具、灯具、文具、挂屏、围屏、插屏、壁画、炉、鼎、熏、壶,以及立体鸟、兽、佛、仕女等。
       雕漆产品的制作过程和制作技艺是:
       1、设计:根据客户需要或设计师的创作进行。
       2、制胎:根据造型设计制成胎型,称为制胎。 
       3、光漆:在做好的胎型上反复涂上漆层,称为光漆。第一层漆涂上阴干后,再涂第二层,如此反复,达到工艺所需要的厚度为止。一般产品涂漆数层,总厚约6毫米。
       4、画工:将设计好的图案和纹样画在光漆后的胎型上,称为画工。画工的主要用具是毛笔,画时要求线条流畅、图案清晰,力求符合设计原样。
       5、雕刻:图案纹样画好后,就可以按照所画图案进行雕刻。雕刻是制作雕漆产品的一个重要环节,雕漆产品的艺术性是通过雕刻技艺体现出来的。雕刻的主要工具,是各种大小、形状不同的雕刻刀。雕刻的基本刀法很复杂,它不像画家的笔那样龙飞凤舞、泼墨撒彩、挥毫自如。雕刻必须做到:层次分明、刀法利落、底要平整、线要规矩、锦纹均匀、一丝不苟。
       6、烘干、磨光:将雕刻后的器皿放入干燥室内烘干,使其坚固。磨光要求色泽光润,藏刀不露。经过磨光,一件完整的雕漆工艺品即告完成。
再说烟托上的四句词文,出自北宋晏殊示张寺丞王校勘,全文是:“元巳清明假未开,小园幽径独徘徊。春寒不定斑斑雨,宿醉难禁滟滟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游梁赋客多风味,莫惜青钱万选才。”这首词是晏殊的名作之一,基本上代表了晏殊的艺术风格。他的词集叫《珠玉词》,《珠玉词》里的词作象珠般圆转、玉似晶莹。晏殊少年得志,生于承平之时,仕至宰相,政事之外,过着“喜宾客,未尝一日不宴饮”的生活,征歌逐舞,以诗酒消遣。这样的地位、生活、思想感情,决定了他的诗词作品如珠似玉,温润秀洁,字里行间只有些许淡淡的闲愁。上面这首词作品所抒发的即是悼惜残春之感。此词之所以流传千古,精华还在“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一联。
  这一联基本上用虚字构成。人们都知道,用实字作成对子比较容易,而运用虚字就不那么容易了。它虽然用虚字构成,却具有充实的、耐人寻味和启人联想的内容,这就更使人觉得难能可贵了。这一联写出了人们心中所有但为笔底所无的细腻感受,道出了自然界的规律。其成功之处就在于作者善于捕捉刹那间的感受,并把这种感受提到具有某种哲理意味的高度上来加以描写。“无可奈何”是作者的感觉、感受和感叹,“花落去”,是自然界常见的现象,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面对落花,作者联想到春天的消失,联想到人生的变易,止不住产生一种惋惜的心情,然而作者对此无能为力,只有徒唤“无可奈何”了。这里的“花”,既是指春天一开一落的花,又指使人联想到许多其他一兴一亡的事情。“似曾相识”也是作者的感觉和感受。燕子秋天南去,春来北归,不违时节。它们差池双翦、贴地争飞、呢喃对语,由于体态相同,谁也难以分辨出其是否是旧巢双燕,故在“相识”之前冠以“似曾”二字。“燕归来”,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燕子的北来南去,象征着季节的交替和年华的变换。“燕”,既是指春来秋去的燕子,又指使人联想到象燕子那样翩然归来,重寻故旧的人或物。“花”和“燕”变成一种象征,让人们想得很开,想得很远……“花落去”与“燕归来”每交替一次,便过了一年,而人生在这无穷的交替之中逐渐衰老直至消失。“花落去”、“燕归来”,本属司空见惯的寻常小事,但当作者在这两个短句之前加上带有感叹色彩的词组“无可奈何”与“似曾相识”以后,便把这极其普通的自然现象纳入人生有限而时间永恒这一哲学范畴中来,创造出一种“情中有思”的意境。
  关于此联的由来,还有一个传说:一次,晏殊来到维杨,住在大明寺中。他转来看去,忽然发现墙上有一首诗写得很好,可惜没有作者的姓名。晏殊跑进跑出,问个不停,终于打听到这首诗的作者名叫王琪,家就在大明寺附近。由于晏殊从诗句中发现王琪文学修养较高,很会写诗,所以,他立即决定要把王琪请来,一同探讨诗文。
       王琪来了以后,发现晏殊善于赏诗论文,态度还很谦虚;晏殊见王琪性格开朗,言谈投机,又请王琪入席用餐。二人边吃边谈,心情特别舒畅。饭后,又一同到池边游玩。晏殊望着晚春落花,随口说道:“我想了个诗句写在墙上,已经想了一年,还是对不出来。那个句子是:无可奈何花落去。”王琪思索了一下,不慌不忙地对道:“似曾相识燕归来。”这一对句不但在词面上对得切合时宜,很有特点,而且在含义上使二人的思想感情如挚友重逢,一见如故。这怎能不使人格外高兴?因此,晏殊一听,急忙称好!
       一把水烟筒,包含着雕漆工艺、宋代名词、名工书法三项绝代技艺,堪称诗、书、工三绝,十分难得。作为收藏冷门的水烟筒,其价值还远远未被人们所认识。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