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学术研究>>文物研究>>文章内容

美哉,汉绿釉

发布时间:2013-08-01   点击:1017   来源:转载   作者:叶克强

       日前,在朋友处见一对汉绿釉浮雕狩猎纹陶壶。壶连盖通高40厘米,盘口,束颈,鼓腹,平底露胎,胎呈砖红色。腹颈交界处和腹中央各划弦纹一周,弦纹之间饰对称兽头衔环铺首,两铺首间饰丛山流云纹,有猛虎野兽奔突其间,一人跨马返身开弓搭箭射虎,虎竖尾昂首作怒吼状。浮雕动感强烈,形神兼备,极富感染力。
       壶身通体施绿釉,绿色深沉。釉有开片,且有大片泛为  “银釉”,在光线照射下银光闪烁。有部分釉面从不同角度观赏,则出现七彩虹霓的光色,令人目不暇接,美不胜收。难得此对陶壶带盖。盖呈斗笠形,顶部模印变形柿蒂纹,下沿一周印有鱼,鸟等动物纹。盖反面工匠揿压指纹清晰可辨。其中一盖釉面略呈黄褐色。
       此对壶乃仿青铜器式样。胎质较松,应为明器而不是实用器。从各类特征看,应是出土的汉代器物无疑。历经近二千年水浸土埋的侵蚀,成对、完整、“银釉”、带盖,纹饰精美、古朴庄重,恐怕可算汉代同类器中之上品。
       汉绿釉属低温铅釉,700℃左右便可熔融。一般有绿釉、黄釉、浅绿、翠绿等发色,偶兼其它色泽。如入土时间长,受地下水土环境侵蚀,釉内物质渐渐析出,有些会在器物表面形成一层银白色的光泽,人称“银釉”,亦有称“泛铅”。因而过去民间鉴定对汉绿釉有“泛铅”必真的说法。有的也会产生斑斓的“虹霓色”。器物受侵蚀严重时,“银釉”则往往更加漂亮养眼。这恐怕是二千多年前的绿釉创制者们所始料未及的。
       汉绿釉陶大多出自北方,胎骨普遍呈砖红色或略有深浅,胎质疏松,且烧结温度低,吸水性强,因此实用性较差。因汉代“视死如视生”,厚葬风气盛行,把绿釉陶用作明器也属顺理成章。汉代崇尚道教文化,因而器物上的纹饰往往反映求仙得道,长生不老的观念,或反映耕种狩猎等人们劳作生活的场景。既有丰富的想象力,又具浓厚的艺术性。
       汉代低温铅釉技术的发明,既为震惊世界的唐三彩的问世铺平了道路,同时也为釉上彩的发展打下了基础,在中国陶瓷史上有着重要的作用。
       现今古物价格日隆,汉绿釉器也时见赝品。但与真品相比,赝品无论是胎质还是“银釉”的仿制,还达不到完美的程度,破绽颇多。尤其是“银釉”的结构状态,真伪差距甚大。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