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花瓷起源于民间,兴盛于民间。在青花瓷的历史长河中,民窑青花瓷一直占据主体地位。民窑青花瓷色调幽雅、明快悦目,特别是它的瓷画以写意技法作画,用笔流利豪放,点染错落生动,勾勒用笔龙飞凤舞,信笔挥洒,如书狂草,往往寥寥数笔构成佳作,如一幅幅中国水墨画,而作品艺术效果却能出神入化,令人百看不厌。
考古资料表明,唐代我国就烧制出了早期青花瓷。唐瓷的装饰风格有两种:一是大量外销的阿拉伯风格;二是少量的中国写意画。在宋青花昙花一现后,“至正型”元青花横空出世。元青花的装饰方法体现了纹饰繁密、主辅结合的特点。元青花瓷植物纹以缠枝牡丹和缠枝莲为主,动物纹有龙、凤、孔雀、狮子等,人物故事以“萧何月下追韩信”最为出名。
明代初年的民间青花瓷青花呈深靛青,凝聚处起黑褐色斑点,烧成后青料晕散,给人以浓艳、凝重感。青花勾勒用笔随意,纹样粗犷奔放,线条粗细变化明显,有疾速感。明代永乐、宣德时期,御窑厂初建,明王朝极力维护官窑的统治地位,御窑厂在制瓷业中占着优势,不仅用“拘获高匠”的强制手段,占用当时最熟练的制瓷技术,而且实行把手工业编入“匠籍”劳役制,并用封建权势垄断优质原料。为了对青花等有色瓷的控制,正统三年“禁江西瓷器窑场烧造官样青花白地瓷器于各处货卖……违者正法处理,全家谪戍口外”,用此来窒息民间青花制瓷业的发展。因此,此期间民间青花瓷虽绘画风格独特,但由于使用原料的局限性,青花发色灰暗,工艺粗糙,不及官窑青花精致细腻。正统、景泰、天顺三朝,虽官窑禁烧,但民窑青花瓷仍生生不息地延续着,人物受文人画影响为简笔写意、花卉多二方连续缠枝,动物图案中犀牛望月、双狮盘球屡见不鲜。成化、弘治、正德时期民窑青花制瓷业发展迅速,青花瓷绘画用国产平等青料,色白釉厚、如脂如玉。折枝花鸟、四季瓜果、庭园婴戏等,绘画题材别具一格,给人以美的享受。嘉靖、隆庆、万历朝是民窑青花瓷绘画最具个性的年代。嘉靖、隆庆以后,由于实行了瓷器“官搭民烧”制度,即官窑的御器放在民窑中烧制,民窑的制瓷技术水平得到较大的提高。民窑生产出了一些高级的青花瓷器,不仅胎釉制作精细,而且突破了官方对瓷器纹饰所作的规定。志书记载“青色狼藉……流于民间,其制无复分”(王宗沐《江西大志·陶书》),就说明官窑和民窑青花瓷器之间已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了。嘉靖、隆庆、万历朝民窑产青花瓷皆用国产回青料,青花发色幽蓝偏紫、浓艳欲滴,画法受当时木制版画影响,用铁线勾勒,有板有眼,绘画题材有云鹤八仙、达摩过江、松下读书等。其淡描青花的手法丰富了青花纹饰的表现技法,为晚明和清初所继承。万历四十八年神宗死后遗诏:“诏告天下,烧造等项,悉皆停止。”御窑宣告停烧一直到明朝灭亡,但此时民间青花制瓷业分布密集,生产活跃。明朝末年天启、崇祯二朝,绘画题材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有河虾、螃蟹、牧童骑牛、春江泛舟、寒山萧寺等,信笔挥洒,率真自然。
清朝顺治年间,民窑青花瓷早期发色灰暗,晚期浓艳发紫,山水画有“四王”笔意,画龙凤留白边,多为玲珑石、花卉或树叶,旁常题诗。清康熙时期的民窑青花瓷色泽莹澈明净、色阶层次分明,它在艺术上形成了独具个性的时代特色,是民窑继明嘉靖、万历之后出现的又一崭新天地。其成功和独到之处,就是在青花的分水技巧上,运用蓝色的色阶变化,充分描绘景物的阴阳反侧,疏落茂密,使画面产生丰富的层次,呈现一种节奏、立体感,达到明净、清朗、料分五色(头浓、正浓、二浓、正淡、影淡)的艺术效果,俗称“五彩青花”。所有这些,与当时作坊内科学的分工是分不开的,所谓“画者学画不学染,染者学染不学画”,这料染、画的分工,在一定程度上使青花彩绘技巧日臻精进。康熙时期的民窑绘画,不但广泛融汇了明代版画描图的艺术营养,用刚劲、细致的笔法勾线,对所表现的形象作夸张的加工,而且深受明末清初画家的影响,所绘纹样既有气度沉雄、明净清脱的效果,又不乏运笔出锋、细丽透逸的情趣。这时期所绘人物有唐人风度,特别是人物画的衣纹,往往遒劲而带方形,加上背景以树石、芭蕉之衬,简洁质朴,又显得苍古离奇,风拂衣动,使画中人物显示出一种潇洒自如的落落风度。雍正、乾隆时期,民窑青花瓷发色青中带紫,纹饰内容主要有云龙、云凤、折枝花果、缠枝花卉、花托八宝、八卦、勾莲以及山水、八仙和鱼樵耕读、琴棋书画等题材。总体来说,图案化倾向比较明显。嘉庆以后,民窑青花瓷发色鲜艳的较少,纹饰绘画不够精细,吉祥图案流行,福禄寿三星图增多,蝙蝠、寿桃、麒麟送子、五福捧寿、瓜碟图较为常见。清末官窑瓷器开始走下坡路,然而,民间青花仍保持着清新、朴实的风格,生产长盛不衰。
民间青花瓷器由于受成本的限制,在物质上和工艺制作上不如官窑瓷器,那么最能代表它的特点和成就的自然是它的装饰艺术,大写意的画法造就其艺术风格特有的动的韵律、美的意境。它以强大的生命力和独特的审美内涵傲立于陶瓷艺术之林,成为长盛不衰的陶瓷艺术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