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学术研究>>文物研究>>文章内容

武进博物馆藏漆纱珠翠庆云冠赏析

发布时间:2013-08-01   点击:2008   来源:转载   作者:周璞

       1997年5月,常州市武进区王洛家族墓的发掘将许多珍贵的文物呈现在世人面前。在打开棺木的一霎那,最引人瞩目的莫过于那些金光闪闪、璀璨耀眼的头饰,让人不禁感叹明代能工巧匠的高超技艺。其中王洛妻盛氏的漆纱珠翠庆云冠(图一)最为精美。
       明代首饰的佩戴方法,与此前相比有很大不同。明代女子的盛装打扮,是用各种首饰满头装饰,几乎无头发外露为特征。因而各式各样簪钗的命名,也随插戴位置、佩戴方式各有不同而产生。一般来讲,一副较为正规的头上装饰,包括狄髻、挑心、分心、顶簪、掩鬓等,这些簪钗加上耳坠,统称为“头面”。
       王洛妻盛氏墓中出土的漆纱珠翠庆云冠,以及冠两侧的花头簪就组成了一副较为完整的“头面”。因冠侧花头簪保存情况稍差,本文不再赘述。就单个的庆云冠来讲,可细分为狄髻、挑心、分心、顶簪四个部分。
        明代女子常在梳好的发髻上覆上一顶小帽将头发罩住,这类小帽称为狄髻。狄髻以银丝编制最为常见,也有讲究的用金丝编制或金片锤鍱。银质狄髻者,多是细丝编作灯笼孔的尖圆顶的网罩,而金质的则多为冠的样子。盛氏的狄髻即为银丝编织的长方孔网纹框架,框架上覆以黑色绉纱。银丝细如头发,整冠显得轻盈精妙。
        “挑心”是明代头面中的重头戏,因它是自下而上用挑的方式簪戴于?髻正面的当心,故名“挑心”。盛氏庆云冠挑心以佛像为挑心簪首,金佛像两侧有金质童男童女与之相联,下部为金质荷花底座(图二);这是挑心最为常见的样式。元伊世珍《螂嵘记》卷下引《禅林实语》曰:“有女子卸冠者,奉观音大士甚肃,比丘尼往往劝其修净土,云当作观音冠,观其法身,愈大愈妙。自此夜恒梦见之,然甚小,若妇人钗头玉佛状。一日其夫寄一玉观音,类梦中所见,自是奉之益笃。”把佛像作为簪头或钗头的装饰,大约同观音崇拜有关。首饰的设计灵感,或即由此而来,这一类的簪子便多是作为挑心戴在当中,介寓驱魔祈福之意。除佛像之外,挑心的常见装饰还有宝塔、仙人、凤凰等等。
       明代女子在狄髻前后口沿处插戴一种样式奇特的簪,名“分心”。分心又根据佩戴前后位置不同,分为“前分心”和“后分心”两种。《金瓶梅》第二十回说,李瓶儿取出一顶金丝狄髻要吩咐银匠改作一件金镶玉观音满池娇分心,并特别说明是要“正面戴”,可见前后造型区别较大。盛氏庆云冠分心应属于后分心,整体为一弯弧形,正面上缘有一尖拱,中心最高;两边从尖拱次第低下来,造型像菩萨状或仙冠的当心部分,上饰月牙形金质云龙纹,背面接有扁管作为簪脚(图三)。分心常见的装饰题材还有西王母、观音等仙佛或牡丹、凤凰等。
       “顶簪”与挑心不同,挑心通常为单独一只,自下而上佩戴于狄髻前面中心位置,而顶簪则是自上而下插立于?髻顶端,常为单独一只,有时也成对出现。成对者造型小巧,而单独则较华丽。庆云冠顶簪正是单独一支,簪头花饰有三部分组成,下部为 10 朵金质小花,小花之上有18片金质葵形瓣,在葵形瓣中镶嵌有一颗绿松石,可谓富丽堂皇(图四)。
       明代中晚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消费之风益盛,追求奢巧的风气直接促进了金银制作工艺的进步。王洛家族墓出土的盛氏的漆纱珠翠庆云冠正是这一时期金银器的典型制作,它以贵重的金银、宝石作为装饰,采用锤鍱、累丝、镶嵌的方法,使得器物精美灵巧、立体生动,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精品。
 
       参考资料:
       1、武进市博物馆:《武进明代王洛家族墓》,《东南文化》,1999年第2期。
       2、《北京文物鉴赏》编委会:《明清金银首饰》,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2002年版。

武进博物馆藏漆纱珠翠庆云冠赏析    武进博物馆藏漆纱珠翠庆云冠赏析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