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学术研究>>文物研究>>文章内容

瑕不掩瑜 瑜不掩瑕

发布时间:2013-08-01   点击:1024   来源:转载   作者:吴京山

       “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是孔子答子贡所问。“君子比德于玉”,有十一德,此句为第六德。其原意是指玉质与玉色之间的自然关系。借次生玉与次生红色相互辉映,相生相伴、不分主次、和睦相处、锦上添花的现象,故称“忠也”。瑕:许慎在《说文》解释为:“玉小赤也。”即带红色皮壳或红色“血筋”的玉。瑜:“瑾瑜美玉也。”红色与良玉合并,天造地设、相得益彰,古称琼瑶。琼:《说文》注:“赤玉也。”瑶:“美玉也。”琼瑶即为优质美丽稀有的红玉。古人亦用作誉人的稀有珍贵,唐诗人李贺,字长吉,以诗名著于后世。后人称李长吉为“瑞世琼瑶。”
       瑕:“玉小赤也。”即为带红皮壳的美玉。因红皮壳有大有小、有多有少。所以,瑕(红皮)掩盖不了瑜(瑾瑜)的美丽,瑜掩盖不了瑕的美丽。两者美丽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玉的红色,并不是原玉矿所产生的玉色,而是次生玉经过特殊的自然条件产生出来的次生色。次生色,是从外向内慢慢产生的化学、光学反映,大多在玉质的表层,生成红皮色或红皮壳,亦称红玉。红玉的生成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通过地壳运动的高温高压,使玉质表层的铁元素,氧化转变为二价铁或三价铁,显色为红褐色;另一种是通过阳光的光照,在一定的温度条件下,铁氧化转变为二价铁或三价铁,显色为黄色、红色、棕色、黑色。通常我们认识的红皮玉,因玉质成分特殊结构和水源特殊元素成分侵入程度,年久日长,通过阳光的照射和相应温度的作用,红色的显示有深有浅,有小有大,形成点状、斑状、块状的有局限性的红皮色。以深厚大块状红皮、够做一件玉器的,称之为红玉;但很稀少,极其珍贵。自古以来,古人敬以为尊宝,现代人更以为奇珍。
       带红色的玉范例。在我国,目前已知有新疆阿尔金山的糖玉、和田喀什玉龙河的籽玉。还有辽宁岫岩县的河磨玉。
       《中国和田玉》一书认为:糖玉是“白玉、青玉和青白玉经热液蚀变氧化后产生的浅褐——黄褐色的皮壳,似红糖包裹了玉。”我到过阿尔金山,考察了三、四个采玉场。因当地原始地貌地壳运动平凡,扒开的山头,犹如巨大的乱石堆。因此,矿道大多为敞开式,就象挖壕沟一样。想必,中间的糖玉,也就是现成的块状了。像这样状况的玉,应该属次生玉。次生玉,不管是地壳的褶皱运动,还是断裂层的挤压运动,运动中所产生的强大热量,对玉质玉色都有起到第二次“锻炼”的作用。因而,次生玉的质量,通常比山玉好。次生糖玉中的糖色,是由铁转换成三氧化二铁显示出来的。由此,糖玉的外层“化学成分中Fe2O3大于FeO,与壳内玉FeO大于Fe2O3的特征不同。”所以说“似红糖包裹了玉。”这正证明了二次地壳运动所给予的高温高压条件下,产生对玉质玉色的变化。
       和田喀什玉龙河的次生籽玉,据史料记载,明代时就号称“羊脂玉。”宋应星《天工开物》中曾说过:“凡玉入中国贵重者,尽出于阗(于阗即今和田)。……一曰白玉河,一曰绿玉河。”白玉河即指喀什玉龙河,出产白籽玉和羊脂白玉。绿玉河即指喀拉喀什河,出产青籽玉。宋应星的记载,足见当时中原人对和田籽玉的认识和重视程度。洁白细嫩的于阗白籽玉一度盛行于世,也许这与“马后练服以鸣俭”的典古有关。“马皇后为汉明帝的皇后,她穿着白色的衣服以显示朴素的品德,于是全国都仿照她。”由此,汉代《尔雅·释地》记载的:“西北之美者,有昆仑虚之璆琳琅玕焉”的“琅玕”,一步登天变成了羊脂玉,身价百倍风云一时,人们似乎只知于阗(和田)出羊脂玉。此时,宋应星提醒人们:“朝鲜西北太尉山,有千年璞中藏羊脂玉,与葱岭美者无殊异。”汉代时,人们认识的璆琳琅玕,即于阗的绿玉河、白玉河出产的青籽玉和白籽玉。水中的次生玉与山上的次生糖玉不同,水中次生玉在高纯水的雪水长年侵蚀下,形成自然无棱角的鹅卵石状。因而,古人认为是水的冲刷、长途搬运、砾石摩擦所致。所以,也认为籽玉是从上游的山上冲下来的。关于这些直观的臆断之词,本文暂不讨论,我们讨论“瑕”与“瑜”的关系。当碎裂的玉石在水中,一旦棱角蚀尽形成鹅卵石,侵蚀的速度便加倍减慢。这时,遇上阳光曝晒的光照氧化反应,才有机会在被蚀处,有可能地留下红皮色或红皮壳。和田籽玉因本色是白与青,皮色为黄、红、黑,从淡至深。
       岫岩次生河磨玉,是我国玉文化用玉最早的玉材,至少可追溯到8000多年前。考古发掘的兴隆洼和查海出土玉器,为至今所知最早的成熟玉器。那些玉块、玉匕等器物的材质,都是透闪石系统的岩石,即“软玉”[1]。因河磨玉本色是黄绿色,皮色显色为红、棕、黑,也是从淡至深。岫岩地区没有长年累月的雪水与水流量,籽玉的红、棕皮壳比其它地方的籽玉多而大。究其原因,通过多次的实地考察和分析研究,认为是当地地下水质含氟量偏高,对玉质中透闪石破坏力较强,因而很容易生成皮壳。玉质中的铁,也较容易转变为二价铁、三价铁。由于水流量的不足,河道表层的河磨玉,易与阳光接触,生成红、棕、黑皮壳。另外,在当地河道地表下层,多产奇形怪状的“石包玉”。石包玉“石皮”很厚,与山石无异,简直无法看出是玉。故有“楚王以璞玉为石,两刖卞和之足”的故事。因古人用玉,都为河道里的次生玉,无需开采山上的山玉,故而称璞玉。古典“卞和献璞”,即是次生玉中的石包玉。所有出土文物的多色多质、认为钙化沁色的古玉器,不容争辩地以反面教材佐证了这一点。
       通过以上瑕与瑜的自然关系辨析,您对瑕的评价会产生如何的想法呢?尤其是对顺口溜“洁白无瑕”或“纯洁无瑕”,会有如何感想?如果把“瑕(红色)”作为是缺点、毛病的话,那么,玩玉的人太喜欢玉上的红皮色了。是否有着强烈的反差现象呢?这种反差现象,是人为的文学意识上的异化,而非自然现象的实质。但在古玉文化研究中,有必要知道现实的真相,有助于玉文化的探讨和研究。
 
       [1],尤仁德《古代玉器通论》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2002年2月第一版。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