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玉器源远流长,已有七千年的辉煌历史。
七千年前南方河姆渡文化的先民们,在选石制器过程中,有意识地把拣到的美石制成装饰品,打扮自己,美化生活,揭开了中国玉文化的序幕。在距今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晚期,辽河流域、黄河上下、长江南北,中国玉文化的曙光到处闪耀。当时琢玉已从制石行业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手工业部门。其中尤以太湖流域良渚文化、辽河流域红山文化的出土玉器,最为引人注目。
良渚文化距今约四五千年,因发现于浙江良渚遗址而得名。主要分布在太湖地区,南至钱塘江,西北到江苏常州。位于武进郑陆三皇庙村的寺墩遗址,就是一处良渚文化遗址。1978—1994年,南京博物院等单位先后五次对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的精美玉器,为全世界所瞩目,并为研究寺墩遗址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实物依据。
寺墩遗址5号墓出土的十一节玉琮,属长玉琮中玉质最佳的一件。通高31厘米,上端直径7.0厘米,下端直径6.3厘米,上端孔径4.5厘米,下端孔径4.7厘米。系透闪石琢制,呈墨绿色。上大下小,外方内圆,为高方柱体。中心有一上下贯通的对钻而成的圆孔,对接处的圆孔直径小于两端圆孔的直径,并且存有错位台痕。全器制作规整,打磨精致。
玉琮的纹饰琢刻得十分精巧细致独特。玉琮琮体以转角为中轴线,左右对称的垂直凸面,用十条横槽分为相等的十一节。每节上端各有两组平行的横棱,横棱均由数条细弦纹组成,这应是神人所戴冠帽的变体。变体冠帽下为神人的脸面,眼为线刻圆圈,阔嘴,嘴上刻满细密的曲折纹和短直线纹饰。这些细密的纹饰用肉眼几乎很难看清,细细分辨似乎与篆书有些相似。琮体四面中间均有一减地法琢制的纵向凹平槽,槽两边基本等距,每节上下间距也几乎完全相等,而且每组纹饰的构图也基本相同。每个面的转角上有半个人面,与其相邻侧面转角上的半个人面组成一个完整的神人脸面,这样的组合使原本呆板的神人脸面更显得生动且具有变化。
十一节玉琮由44组以转角为中轴线、四角上下并列的简化人面纹构成,制作对称工整,匠心独具,充分展现了良渚玉琮的体大、深沉严谨、对称均衡、浅浮雕装饰手法和线刻技艺运用等特征,反映了良渚文化时期高超精湛的琢玉技艺。
如此精美绝伦的十一节玉琮又是作何用的呢?目前关于良渚文化玉琮的用途是学术界争论最为激烈的一个学术问题。现已有二十多种解释,有“大地的表号”、“观测天象的玉视管”、“祖先崇拜的性器对象”、“事神致福的祭器”、“神人或神兽的具象化”、“国家缔造者的神化形象”、“象征王权、神权和整个统治阶级的重器”、“敛尸用的明器和礼器”、“最神圣的礼器”、“古代宇宙观与通天行为的象征物”、“既是陈列品又是财富和权力的象征”和“寓宗教、装饰、仪礼、权力于一体的复杂而特殊的玉器”等等。那么良渚玉琮的用途究竟是什么呢?依据考古资料和史籍记载,国内外大多数学者认为玉琮是祭祀用的礼器,是中国古代宇宙观与通天行为的象征物。
玉琮作为良渚文化的典型器物之一,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巨大的艺术魅力,在中国史前玉器史上占有了举足轻重的独特地位。良渚文化玉琮还有很多的未解之谜,它已成为一项世界性的研究题目,是个聚讼纷纭的热门话题。寺墩遗址5号墓出土的十一节玉琮,其上类似篆书的纹饰,是否为隶书的滥觞?是否在良渚文化时期就已经出现了文字?……种种猜测都有待我们不断地探索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