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学术研究>>文物研究>>文章内容

中国红瓷传奇

发布时间:2013-07-31   点击:1103   来源:转载   作者:蔡华初

       有一件 “大清乾隆年制”款的红釉描金龙纹梅瓶,圆唇、短直颈、溜肩、长弧腹下收,瓶高54厘米、口径11.5厘米、腹径34.5厘米、足径19.3厘米。圈足,足底涩胎,“泥鳅背”上略带窑红,胎质致密细腻,手感沉重。外壁通体施深红釉,釉质厚润、釉面柔和,乳白釉略泛青,光泽含蓄。红釉上面为金彩绘九条栩栩如生的腾龙,其线条细而均匀、流畅飘逸。器型规整,体量超大,给人以庄重、大气、红火、富丽华贵之感,加之鲜艳夺目的大红釉色及九条金龙腾云劲舞,使整器更富于动感,给人以较强的视觉冲击力。如此佳器,可谓人见人爱。
       一、中国红瓷之魅力
       去年六月,笔者在一次为地震灾区进行赈灾义务“鉴宝”活动中,见到了这件红釉描金龙纹梅瓶。几位专家会诊后,有认可的,也有持不同意见的,笔者鉴定当属于后者。从器物的型、胎、釉、图案、款识及制作工艺等多方面看都很到位,几乎无懈可击。但款式的书写和青花料不对,圈足露胎也与时代特征不甚相符。但这丝毫不减上述的种种美感与魅力。该梅瓶可称得上是一件清代晚期“民”仿“官”精品。虽然不到代,但其精湛的工艺和红彤彤、金灿灿的热烈色彩以及超大的体型等传统文化元素,均具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当场吸引了不少眼球……也使笔者对“中国红瓷”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从而萌生了写此拙文的愿望。因此,那件梅瓶是真是假的意义并不大,而它特有的“中国红”使人过目难忘、兴奋不已。
       我从来不相信藏界中的“故事”,但出于喜爱和好奇,这次例外,觉得有必要听听关于这件梅瓶的故事,以便弄清它的来历。
       据“持宝人”讲,这件梅瓶在家中已藏了数十年,有着非凡的经历和不为人知的传奇故事。最初,该宝物是其祖父流传下来并一直藏在自家的地窖中。直至前几年,持有人的父亲在弥留之际才撩开蒙在宝物上的神秘面纱,并将宝物作为传家之宝正式传给了他。
       “持宝人”的祖上曾是书香门第、官宦之家,其曾祖父是清末秀才,抗战期间曾在北方某城市做文职。在那个兵荒马乱的日子里,人们纷纷将自己家里值钱的东西加以变卖,以便弃家逃难。当时,颇有文墨的祖父,对文玩古董有较高的鉴赏水平,也结识了一些行内的朋友,由于祖父“奢瓷”如命,特别是对红釉瓷情有独钟,朋友便送他“瓷痴”之雅号。
       一天,祖父从一位古董商那里淘得这件红釉描金龙纹梅瓶。经一番细看,他不禁大喜过望。当时,他认定这是一件从宫中流传到民间的罕见中国红瓷珍品。于是,他如获至宝,决定不惜一切代价要收藏保护好这个宝贝。从此,整天如痴如醉地对其品味、把玩,并形影不离地相依为命。但随着战火的蔓延,古城岌岌可危。不久,朝不保夕的局势越来越危及宝物的安全,他惶惶不可终日。这迫使他毅然做出一个大胆的决定:只身携宝物尽快逃离战火纷飞的北方,将其带回相对安宁的南方老家。
       于是,他辗转南北、东躲西藏,开始了遥遥千余公里、历时数月的亡命生涯。一路上他历尽千辛万苦、饱受惶恐与不安,历时数月终于将这件宝贝完好无损地带到了目的地……但是好景不长,不久,战火很快就蔓延到南方家乡。为了保护这件来之不易的宝物,同时也为了避免由此随时会给家人带来的灾难,他们不得不举家迁往异地他乡,从此过着流离失所的生活……其实,真实的故事更加曲折、离奇,这里只能作为该宝物的一个背景材料加以简述。
       据“持宝人”讲,他曾请北京、上海的鉴定专家看过,其结果亦无定论。不过,开始时如果有人说“不对”,“持宝”人便会跟人家急,原因并不在于它的价值几何,而是几代人与它几十年相依为命和几经劫难难舍难分的不解之缘。总之,在他们心目中,这个红釉瓶就是无法用价格衡量的传家之宝。
       他们不但将其代代相传下来,且年复一年地呵护、厮守、观赏和盘摸,在它身上倾尽了家人的心血与情感;再说长期以来,几代人在那这圣洁如红宝石般、且极具中国元素的“红色”熏陶下,也都有着“中国红”般美好、热烈的向往和蓬勃向上的追求;在那多灾多难的艰难岁月,那红红火火的色彩几乎成为他们生存的意志、信念与希望,故长期以来几代人为之魂牵梦绕,几乎成为他们生命中的一部分。
       今虽四处“求鉴”终无定论,但他现在的心态平和了许多,对这件红釉梅瓶的真假与价值几何并不在意,因为他已明白:自己和祖辈们所珍爱和珍藏的不是别的,正是一份情感、一份执着、一份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眷恋和对品质独具红釉瓷的由衷喜爱。
       二、神奇的中国红瓷
       两千余年来,从原始青瓷到各色花瓷,凝聚了多少中国窑工的血汗与智慧,而真正“中国红”的烧成,更是难上加难 !
       虽然我们的祖先早在商代便烧出了原始青瓷,之后又相继创烧出了各种颜色的彩釉瓷,而对红釉瓷的探索与追求,却尤为突出与艰难。早在东汉末年,我国就烧出了酱(褐)釉,至今已1800余年。1800年以来,(除两次被迫停止外)各朝各代都在不停地“研烧”红釉瓷,虽累烧、累败,却又累败、累烧。在这漫长的岁月中,尽管各时期都有不同色调的红色瓷品出现,但都不是那种明快爽丽、鲜艳夺目的大红,如唐代长沙窑的“铜红”尚未脱离原始绛红本色;而宋代的“钧红”偏紫、元代的釉里红偏黑、明宣德的祭红偏暗,以及清代的郎窑红、胭脂红、豇豆红、矾红、珊瑚红等。姹紫嫣红般的各种红瓷,总计不下十数种,但难免都有令人遗憾的瑕疵和不同程度的偏色,都不是既艳丽悦目,又活脱明快的理想大红。尽管如此,宋“钧红”在当时就有“纵有家财万贯,却不如钧瓷一片”之说法;元代釉里红当年“十窑九废”,如今是一片难求;至于宣德“祭红”和清“郎窑红”当时就有“要想穷,烧‘祭红’”和“要想穷,烧‘郎窑红’”等民谚。上述诸种红瓷,都是当今收藏家梦寐以求的宝贝。
       两千年“中国红”梦想,两千年的苦苦追求,有多少窑工耗尽了心血,有多少人为此倾家荡产,同时,又留下了多少感人至深、催人泪下的故事!
       相传在明朝宣德年间,有一位窑工在一天偶然烧出了一个大红瓶,虽然高兴万分,但自己并不知道是怎么烧出来的。官府得知以后,却从此指令他在规定的时间内烧制出一定数量的大红瓶来。为此,老窑工非常着急。眼看时间一天天地过去,但再也烧不出那种红瓷来。为此,老窑工急得寝食不安,一天天地消瘦、衰老……在一旁看在眼里急在心头的女儿,不忍心父亲遭受如此煎熬,决心以自己的生命解除父亲的苦难。于是,她毅然跳进熊熊炉火中,以祭“炉神”,祈求“炉神”保佑父亲再次烧造出官府所索要的红瓷瓶……这位孝女的义举可谓感天动地,当然也感动了“炉神”,如是,一批雨后初晴红霞般的大红瓷瓶终于出炉了!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位孝顺女儿及其义举,便将这种红瓷称为“祭红”。 
       这一故事,无论它的真实性如何,都形象生动地说明烧制红瓷之难,而烧制理想中的“大红”瓷更是难上加难!
       由于烧制红瓷超高的代价和“十窑九废”的低成功率,自东汉的“绛釉”红到元代的“釉里红”,有多少窑工、艺人“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明代“永宣”时期便“红运”当头的红釉瓷——“祭红”,却在正德年间突然消失并失传,至清康熙才再度烧成。清代康乾盛世,财力旺盛,不惜工本仿制前朝红釉瓷,景德镇著名的郎窑所仿明代宣德、成化红瓷不仅相当成功,而且还恢复了自嘉靖后失传一个多世纪的永宣“宝石红”。故时人以诗赞道:“比视宣成欲乱真,乾坤万象归陶甄,雨过天青红琢玉,供之廊庙光鸿钧。”
       古人对红釉瓷之痴迷,由此可见一斑。但到了清朝中晚期,随着国力的加速衰败,红釉瓷又再次停止烧造,其工艺也几近失传,原因还是其技术难度和成本问题。总之,中国红瓷的烧制一直随着国力的兴衰而兴衰。
       三、人文精神的象征
       最美好的东西往往也最为稀有、最难得到。这大概也是世间一切美好事物的定律。千百年来,人们理想的中国红瓷,为什么一直是制瓷史上难以突破的一大难题?
       从技术层面讲,是氧化铜在高温条件下呈色技术难度太高,其呈色过程又特别敏感,往往受一系列因素的制约,例如器物在窑内所在位置、外界的温度、湿度、气压及炉温均匀与否等等,加之其代价又极为昂贵,即使在高科技发达的今天,烧制“中国红”也必须遵循其复杂的工艺流程即一次“素烧”、二次“釉烧”、三次“红烧”、四次“金烧”。
       更令人惊奇的是,据说当今真正“中国红”的呈色剂,不用铜、甚至不用黄金,而用比黄金还珍贵的稀有金属“钽”烧制而成。
       时至2005年,历经千年浴火的“中国红”终于诞生了!这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红瓷、是中国人千百年来梦寐以求的“中国红”,她的烧制成功堪称是中国瓷业史上又一座不朽丰碑!
       鉴于中国瓷器的品质和对人类文明所做贡献,笔者曾在《古瓷鉴定研究》专著中有这么一段话:“中国瓷器是什么,是人们生前死后所依赖的器皿和精神文化的象征,是装点荒蛮世界的艺术奇葩、是神明与神奇的化身、是中华民族聪明与智慧的结晶……总之,无论如何评价她,都难以界定其对世界文明所起的作用和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其实,自古以来,出于对中国瓷器的至爱,世界不同肤色、不同民族的人们,都用各种不同的行为方式,不断地对她的含义与价值进行了确切的演绎与诠释,总之,她化腐朽为神奇般地问世,是划时代的惊世骇俗。毫不夸张地说:她对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与文明进程起过不可估量的作用;她不但是中华文明史中的重要元素,而且堪称中华文明对人类贡献的‘第五大发明’!” 。
       中国人曾以自己的勤劳与智慧,装点出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而中国红瓷,更是其中的一颗耀眼明星。
       今天,人们亲切地称之为“中国红”,其象征意义不言而喻。因为她不但凝聚着古往今来成千上万窑工和艺人们的心血与智慧,而且,她的成功过程也是中华民族为理想勇于探索、不畏艰险、前赴后继、团结奋斗历程的缩影;也是中国人在文明进步的道路上孜孜以求、不屈不挠的人文精神象征;她热烈、欢快、红红火火的色调,代表着中国人的审美理想、追求和炽热情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和奋发向上的精神标志。
       一件尚好的中国红瓷难得,一件精品红釉瓷大器更是难得!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